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1987-2008).txt我自横刀向天笑,笑完我就去睡觉。 你的手机比话费还便宜。路漫漫其修远兮,不如我们打的吧。1.1987年9月,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Karlsruhe University)维纳·措恩(Werner Zorn)教授带领的科研小组的帮助下,王运丰教授和李澄炯博士等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ICA)建成一个电子邮件节点,并于 9月20日向德国成功 发出了一封电子邮件,邮件内容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2.1987年11月9日-11日,中国代表团受邀参加了在美国普林斯顿(Princeton)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学术网络会议 (International Academic Networkshop)。与会期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对美国大学网 (BITNET)和计算机科学网(CSNET)的电子邮件延伸至中国一事表示欢迎,向中方代表杨楚泉递交了书面欢迎信。 3.1988年初,中国第一个 X.25分组交换网CNPAC建成,当时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西安、武汉、成都、南京、深圳等城市。 4.1988年3月,中国计算机科技网(CANET)项目启动,旨在组织中国众多大学、研究机构的计算机与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相联。 5.1988年7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通过奥地利无线电公司的卫星线路,采用 X.25协议使一台 VAX785机成为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一个子节点。 6.1988年12月,清华大学校园网采用胡道元教授从加拿大UBC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引进的采用 X400协议的电子邮件软件包,通过 X.25网与加拿大UBC大学相连,开通了电子邮件应用。 7.1989年5月,中国研究网(CRN)通过当时邮电部的X.25试验网(CNPAC)实现了与德国研究网(DFN)的互连。CRN的成员包 括:位于北京的电子部第 15研究所和电子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位于成都的电子部第 30研究所、位于石家庄的电子部第 54研究所、位于上海的复旦大学和上海交 通大学、位于南京的东南大学等单位。CRN提供符合 X.400(MHS)标准的电子邮件、符合 FTAM标准的文件传送、符合 X.500标准的目录服务等功 能,并能够通过德国DFN的网关与 Internet沟通。 8.1989年10月,国家计委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项目--国内命名为: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世界银行命名为: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简称 NCFC)正式立项,11月,该项目正式启动。NCFC是由世界银行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