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水”的解码 泱泱华夏,江河万千;浩浩流水,润彻千秋。中华文明是以水治为开端的。从原始先民虔诚的海河崇拜、奇异的神话传说,到先秦诸子以水喻道的洞见,以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一不浸透着流水的神韵和大道的空灵。 在水一方,2000年前的山野蒹葭任你揉捏成弦;水润华夏,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由你轻诵慢吟。老子从观水中得出“上善若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 ”的大道;庄子以至“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为源推出相辅相生,天地无穷的名理;管仲因水之善得出“水是万物之本源,是以圣人之所化世,其解在水中”的处世之法;孔子在水边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唐太宗李世民将“水能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用于治国,从而创立出举世闻名的“贞观盛世”;苏东坡从水与月的变与不变中悟得“自其不变者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正是这些华夏先贤们对流水诗心慧眼的体悟和关照,铸就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华大智慧,孕育了无数瑰丽万千的不朽华章。 一、老子“上善若水”藏大道 “上善若水”这 4个字,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的第八章,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争名利。 其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段话大概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老子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的特点,认为水的品质已接近神圣的道,所以发出了“上善若水”的感叹。 关于这段话有个典故:说的是有一日,孔子和老子出游,老子手指着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