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 一、黄帝,天文历法 年、月、日等时间需要借助天体的运动测定,而天体的运动只有在恒星的背景上才能被显现出来。制定历法也必须以恒星背景作为时间标尺。为了提供太阳运行的准确标尺,古天文学又把十二次与二十八宿的具体星象分开,按照木星实际运行的度数将天球赤黄道带自西向东划分为十二次。从按具体星象区划天空上升到按无形的标志点均匀区划天空,于是抽象的天度和十二次开始具有时间标尺的作用,并使年、月、日的计算进入量化的阶段。至此,观象授时退出历史舞台,历法的时代真正到来。 并观测到五星,即金、木、水、火、土五星 二、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二十四节气 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三、战国时魏国的石申 著《石氏星表》,测定了 1 2 0 多颗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四、甘德(战国时齐国人) 先秦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大约生活于公元前 4 世纪中叶,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二的最早发现者。 编制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 五、刘歆(西汉末年人) 字子骏,他是一个对天文学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伟大的天文学家。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 ,对中国古代典籍分类整理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学者,在政治上也有着不平凡的经历 六、落下闳(公元前 2 世纪--前 1 世纪之际) 字长公,西汉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民间天文学家。编制“太初历” 七、张衡,东汉 (7 8 ~1 3 9 ) 东汉科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召县石桥镇)人 。精通天文、历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候风地动仪。在天文学理论方面,张衡是“浑天派”的主要代表。关于天地之起源,他认为天地未分之前,乃是一片混沌,既分之后,轻者上升为天,重者凝聚为地,阴阳相荡,产生万物。他还第一次正确地解释了月蚀形成的原因,认为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蚀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的。他依据当时的天文学知识,肯定了宇宙的物质性和无限性。 张衡《浑天仪注》认为:天是一椭圆的球,象一个鸡蛋。其中一半贮有水,圆形的地球浮在水面上,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中空的圆球如车轱般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