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现象之二十四节气 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以自然季节现象和农业活动相结合为内容。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结合起来,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其名称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后人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由于古代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节气历史 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办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以后节气被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 战 国后期 成 书 的《 吕氏 春秋》 “十二月纪 ”中,有 了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 个节气名称。秦 汉 年间,二十四节气已 完全确 立。在《 淮 南 子 天 文训 》 中明确 有 了 现在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斗指 子 则 冬至,音 比 黄钟 。加 十五 日指 癸 则 小寒,音 比 应 钟 。加 十五 日指 丑 是大寒,音 比 无 射 。加 十五 日指 报 德 之维 ,则 越 阴 在地,故 曰 距日冬至四十六 日而立春,阳气冻 解 ,音 比 南 吕 。加 十五 日指 寅 则 雨水,音 比 夷 则 。加 十五 日指 甲 则 雷 惊蛰,音 比 林 钟 。加 十五 日指 卯 中绳 ,放 曰 春 分 则 雷 行 , 音 比 蕤 宾 。 加 十 五 日 指 乙 则 清 明 风 至 , 音 比 仲 吕 。加 十 五 日 指 辰 则 谷 雨 , 音 比 姑 洗 。 加 十 五 日 指 常 羊 之 维 则 春 分 尽 , 故曰 有 四 十 六 日 而 立 夏 , 大 风 济 , 者 比 夹 钟 。 加 十 五 日 指 已 则 小 满 , 音比 太 蔟 。 加 十 五 日 指 丙 则 芒 种 , 音 比 大 吕 。 加 十 五 日 指 午 则 阳 气 极 ,故 曰 有 四 十 六 日 而 夏 至 , 音 比 黄 钟 。 加 十 五 日 指 丁 则 小 暑 , 音 比 大 吕 。加 十 五 日 指 未 则 大 暑 , 音 比 太 蔟 。 加 十 五 日 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