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技术 第一集 主持人:我国是农业大国,传统的耕作方式是作物收割后需进行秋耕或春耕作业,以保证播种新作物时有适宜的土壤。但是,近年来这种传统的耕作方式受到了挑战。农业科学家提出了一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即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我们请中国农业大学的李洪文教授老师介绍保护性耕作技术。 1、主持人:什么是保护性耕作? 专家:保护性耕作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耕作的目的是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主要是疏松土壤、除草和翻埋肥料,除草可以用除草剂,也可以采取人工和机械除草。土壤有合适的容重、孔隙度,可以有利于土壤中水、肥、气、热的交换流通,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满足作物生产的需要。一般的壤土总孔隙率要大于50%,充气孔隙率大于10%,才能较好地满足作物生长需求。 2、主持人:我国现在以“免耕法”为基础的保护性耕作疏松土壤有哪些特点? 专家:总体可概括为四点: (l)根系松土:作物的根系死亡腐烂后,留下大量孔道,可以进行水分入渗、运移、气体交换。免耕时间愈长,孔道积累愈多,对作物生长愈有利。但经过翻耕,这些孔隙就被破坏,好像多年建设的城市被炸弹炸毁了一样。所以,实施保护性耕作切忌翻耕。 (2)蚯蚓松土:由于土壤长期未人工翻耕和大量秸秆根茬的保留,为土壤中已有的生物活体生存繁衍提供了适宜的客观环境条件,如蚯蚓、微生物等。这样,蚯蚓在不断地制造孔道,所造孔道粗细适当,是很好的水、气、肥、热通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耕层。根据中国农业大学等在山西临汾的测定,传统耕作小麦地没有蚯蚓,保护性耕作 6年麦地有蚯蚓 3~5条/m2,10年以后有 10~15条/m2。澳大利亚昆士兰试验站 15年对比经验,少耕和免耕地的蚯蚓含量分别为 33和 44条/m2,而传统耕作是 19条/m2。旋耕对蚯蚓有很大杀伤性,从这一观点看,保护性耕作也不宜采用旋耕作业。 (3)胀缩松土:土壤冬冻春融、干湿交替使土壤在膨胀和收缩的自然过程中实现疏松,孔隙度增加。 (4)结构松土:通过生物残茬碎秆混入、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微生物活跃,有利耕层疏松、稳定,在降雨、灌水等影响下回实率减少。保护性耕作由于有机质增多,耕层减少,有利于形成团粒结构。澳大利亚测试结果,保护性耕作 5年的土地,土壤稳定团粒结构由 31%提高到 49%,团粒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