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儒道禅审美意识

儒道禅审美意识_第1页
1/6
儒道禅审美意识_第2页
2/6
儒道禅审美意识_第3页
3/6
整个东方世界,以中国、印度的文化为代表,显示着与西方不同的特色。由于印度的佛学具有独自的古老思辨形态,并且印度的美学学科基本上统驭在佛教的影响之下,其思维方式就与西方基督教及西方的推理方式甚为接近。而真正体现东方意识的审美追求和思维特色的,是在中国保存下来的儒、道、禅学传统及其融聚生成的新学。儒、道、禅从生成到融合,就是这种东方审美意识演化的本质反映。如果以此为考察东方审美文化的坐标,足可把捉到东方审美意识的某种实质与历史特点。 (一)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审美追求,体现了早期人类审美愿望和理想,它与西方同时期的审美意识形态基本是一致的,但由于地域、气候及自然地理条件诸制约因素的不同,在以后中国渐渐趋向于封闭式的道德和宗法观念。这种趋向对于原始宗教向现实生活的渗透形成某种消解,以致到奴隶社会时期,中国人开始围绕着社会性的道德与政治来表现审美内容。例如,商周时期的青铜艺术和墓葬品的绘制;先秦文学作品(比如《诗经》中部分描述周朝宗族历史的诗歌)即反映了这点。可以说,此一时期的审美意识追求尚处于不自觉的状态中,并无系统的独特表征。直到儒学与道学创立并深入影响社会之后,才算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审美意识与经验形态。作为中国美学的主流形态,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在封建社会几千年间其基本特征一直没有大的改变。概括言之,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一直执着于自身鲜明的审美追求。儒家从心灵对现实的清醒意识出发,在审美追求上把调节人心与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作为鹄的;道家美学则从自然主义的反意识、反道德途径出发,追求人与宇宙浑然如一的境界。二者都把审美连接到人的生存性态上。这与西方社会在理性意识支配下疏离自然和谋求功利性自我解脱不同,它是一种体现了主体心性智慧的向往。对于古代人而言,它是中国人得以长久保持旺盛生命力并致力于文明创造的重要保证。对于当代而言,它又是我们得以发展健康的世界文化的重要基础和起点。 (二)对于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现今形成的认识还多有疏漏。从时间的长河对其考察,会发现过去对西方客观、东方主观的认可以及对西方人本主义和东方社会性理性的推测等还不够严密。首先,儒家的审美观念就比较复杂。儒家美学的本体是一种情感主体或道德主体,主观化只是主体观念外射的表征。因而,应当从主体性角度来辩证认识儒家的美学观念。概括地说,儒家把心灵当做人存在的根本。心灵的核心因素是情与志。情乃感物而生,志为心之所向。...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儒道禅审美意识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