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1935 年水旱灾害与救济——大众传媒视阈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意义1935 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关键时期,当时中国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都面临严峻的考验。同时,1935 年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水旱灾害年份之一,尤其是华南地区受灾最为严重,给当时中国社会进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选题的意义在于以大众传媒视阈为出发点,运用多种史料,通过对当时国内媒体、宣传、摄影等大众传媒的报道和反映,探究 1935 年水旱灾害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反响,以及政府是否及时实行措施进行救济,并在此基础上反思灾害救治方面的政策和体制问题。二、讨论内容1、近现代中国水旱灾害的背景和经验教训。2、通过收集 1935 年海内外新闻、杂志、图片等多样化的大众传媒史料,并结合当年官方文件、报告、调查以及其他史料,对当时灾害影响的实际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重点关注灾害对人民的影响和生计的打击程度,以及救济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效果。3、运用当时的技术和手段对于水旱灾害的反响和援助措施的提倡有关的历史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关注当时社会组织、商业、艺术等各领域在灾后复兴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三、讨论方法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筛选有关近现代中国水旱灾害、以及1935 年华南灾情相关的报纸、杂志、文献、专著、讨论报告、文集等,深化挖掘相关史料,对灾情背景、救济情况等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2、口述调查法:对于一些当年经历过洪水灾害的农民、公务员、志愿者等采集他们当时的情感、预期和救济的相关信息,记录他们的留下的片段以及经验。3、案例分析法: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单位,分析该地区或单位在救灾过程中的作用和实际效果。四、论文结构第一章、绪论: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目的和意义。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第二章、灾情及反响:对 1935 年华南水旱灾害的实际情况进行报道梳理和分析,包括各地区、城镇、农村、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受灾情况,并探讨社会反响、政府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效果。第三章、技术手段对了灾情的反响:对当时的技术和手段,如宣传、摄影、绘画等进行讨论,重点关注当时社会组织、商业、艺术等领域的积极作用。第四章、救济及复兴:对于政府的救济措施、民间救济以及其效果进行分析,主要关注各种救济方式、救济资源、救济政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分析灾后各地经济重建、社会恢复的情况。第五章、结论:通过对历史文献、现实情况以及当时技术手段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