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京大学 0 7 年 南京大学语言卷试题 古代汉语70 分 1 名词解释 《说文解字》,天干地支,反切,使动用法 2. 1)举例说明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 2)说明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有哪些 (给了几个例子我不大记得)。 3)是有关解释“仗藜”的,给了一个初中语文课本的解释 ,判断是否正确并给出理由,另给了一些参考资料。 4)“皇上欲用?(不记得某位人士:))先生,而上怕西太后,。。。。”高中语文课本解释为"上": 皇上。判断是否正确,并给出理由。 现代汉语60 分 1 名词解释 前、高、圆唇元音 , 矛盾关系的反义词, 状语, 情态补语 2 、1)“曾经”和“已经”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 2)“和”字在连接动词作谓语说有什么要求。 3)“他是打篮球的。”这句话有什么歧义,分析并说明。 4) 词或词组可否加上语调构成句子? 语言学概论 20 分 1 名词解释 语言谱系, 层次分析法 2 如何认识同义词的模糊性,举例说明。 古汉语 3)高二语文课本梁启超《谭嗣同》里,“皇上欲大用康先生,而上畏西后,不敢行其志”,课本注释“上,皇上。”解释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大意如此) 4)初中语文第二册,僧志南《绝句》“古木荫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杖藜,拄着拐杖。杖,拄着。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坚硬,可作拐杖,称藜杖。”(另给出几段诗中含杖藜的补充材料,其中有秦观的几句。)课文注释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5)昔開皇初,有儀同劉臻等八人,同詣法言門宿。夜永酒闌,論及音韻。以(古)今聲調既自有別,諸家取捨亦復不同。吳楚則時傷輕淺,燕趙則多(涉)重濁。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又支(章移反)、脂(旨夷反)、魚(語居反)、虞(遇俱反)共為一韻;先(蘇前反)、仙(相然反)、尤(于求反)、侯(胡溝反)俱論是切。欲廣文路 ,自可清濁皆通;若賞知音 ,即須輕重有異。呂靜《韻集》,夏侯詠《韻略》,陽休之《韻略》,周思言《音韻》,李季節《音譜》,杜台卿《韻略》等,各有乖互。江東取韻,與河北復殊。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選精切,除削疏緩,蕭(該)顏(之推)多所決定。魏著作(彥淵)謂法言曰:“向來論難,疑處悉盡,何不隨口記之!我輩數人,定則定矣。”法言即燭下握筆,略記綱紀,博問英辯,殆得精華。於是更涉余學,兼從薄宦,十數年間,不遑脩集。今返初服,私訓諸弟子,凡 2 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