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安全保护与儿童安全教育 监护策略 当前安全教育理念的“三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由消极的保护转变为积极的保护。当今社会,父母祖 辈过多的包办代替使幼儿根本意识不到周围的危险,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我国传统教育注重的是对幼儿的“保护和保养”。我们要彻底改变这种观念,应该充分认识到过分消极的保护只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只有积极的保护——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方法才能使幼儿避免伤害。要开展安全教育,从安全目标着手,让幼儿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判断、回避危险,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和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将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融人目常生活与教育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第二个转变:由被动处置转变为主动防范。意外伤害是孩子们主 要的受伤原因,意外是可以防范的。意外的发生并不完全是偶然的,只有极少数“意外”是真正的意外,而绝大多数所谓“意外”,都可以找出直接或间接的原因。换句话说,只要注意防范,有风险意识,大多数意外是可以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等到事故发生了才去被动地处置,而应该让孩子们主动地学会防范的方法。例如:在上下楼梯处有行走标志,让孩子瞳得走楼梯时要靠右走,避免冲撞和跌跤;搬小椅子时椅子的四条腿应朝下;筷子是用来吃饭的,不能拿在手上舞动;饭在嘴里时不讲话,避免食物进入气管;正确有序的穿衣服能保护身体,鞋带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吃鱼时把鱼刺挑干净能免受咽剌之痛。对孩子来说最喜欢的莫过于能当个“小小安全检查员”,可以让幼儿每周轮流担任“小小安全检查员”,负责检查幼儿园的盥洗室、活动室、午睡室等地方,发现不安全的因素马上报告老师或是插上一面小黄旗提醒大家注意,对个别小朋友不安全的行为也可以指出、纠正。在活动中,孩子既要检查别人,也要以身作则,他们的主动防范能力就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三个转变:由空洞说教转变为具体体验。国外有关研究指出:孩子们活动得越多,就对自己的把握越大,也就越安全。教师要为幼儿设真实的场景,促使幼儿在与环境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中,积累必要的体验与经验,获得自我保护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亲身经历了出鼻血后的止血处理,玩沙时眼睛里不慎进了沙子的紧急处理,跌倒后皮肤出血的处理等等。同时,也关注社会媒体的报道,将幼儿耳 闻目睹的火灾事故作为安全教育的生动素材,积极开展消防演练。孩子们在教师的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