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它最先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强调的“道”“不可须臾离”之意,是“慎独”得以成立的理论根据。综观其文,“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慎独”之所以古往今来受 到德育 思想 家们的重视 ,是因 为它作为“入 德之方”,在人们修身中具有十 分 重要的功 用:一 是有利 于提 高 道德主体修身的自觉性 。《淮 南 子·说 山 训 》说 :“兰 生幽 谷 ,不为莫服 而不芳 ; 舟 行江 海 ,不为莫乘 而不浮 ; 君子行义,不为莫知 而止休 。”这里告 诉 我们,君子修德要努 力 做到“不为莫知 而止休 ”,其突 出的正 是自觉性 的品 格 。故程蒙 端 曰 :“幽 隐细 微,必 慎其几 ,是曰 慎独。”(《性 理字 训 ·学 力 》) 可见,要做到“慎独”就 必 须在“幽 隐细 微”处严格 要求 ,毫 不马 虎 。这也就 是要做到《中庸》所要求 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其意是说 ,人们在实行道德自律过程中,要把 对自己的严格 要求 扩 充 到人所“不睹”之处; 要把 唯 恐失 德的心 理扩 充 到人所“不闻”之域 。只 有这样 ,人们修身的自觉性 才 能达到应 有的境 界 。唐 代著 名 思想 家李 翱 曾 指出:“不睹之睹,见莫大焉 ; 不闻之闻,闻莫甚 焉 。其心 一 动 ,是不睹之睹、 不闻之闻也,其复 之也远 矣 ,故君子慎其独也。”(《复 性 书 ·中》) 这里所谓 “其心 一 动 ”,指的是道德主体欲念萌 动 之时,在李 翱 看 来,道德主体欲念萌 动 之时,就 是“不睹之睹、 不闻之闻”,“慎独”必 须在此 处下 功夫 。南 宋 朱 熹 将 这一 思想 阐 释 得更 透 彻 ,他 指出:“独者,人所不知 而己独知 之地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