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中的悲剧因素分析《俄狄浦斯王》作为索福克勒斯最为著名的作品无论在希腊文明史上,还是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该剧描写了俄狄浦斯为了逃脱神谕“杀父娶母”的预言,不断地与命运抗争,但他愈是反抗命运的安排,愈是不断走向命运的圈套,这种悖谬现象演绎了俄狄浦斯抗争的悲剧性命运。《俄狄浦斯王》也就自然被定性为悲剧。本文就是试图分析这部悲剧作品中的悲剧因素。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诗学》里对悲剧的解释是:用华美的语言模拟生活中的重大行为;它引起观众的恐惧与怜悯,从而完成净化作用。作为文学形式他必须要有六个部分:布局,人物,语言,思想,壮观的场景和歌唱。其中以布局与人物最为重要。所谓布局,对亚氏而言,是指事件的连续。在这些连续的事件中命运的逆转和真理的确认最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反应。至于人物,他是行动的媒介。主角一定要有地位,他的受苦完全是由于他的性格有些瑕疵,或是由于行为上的一些无心之失。也就是说,人因其所作所为受苦而又对其受苦有必然的责任。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个悲剧人物一定是他所处的受社会所承认的阶级的代表者。对于俄狄浦斯而言,他是忒拜国王拉伊俄斯与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儿子,是王子,后来成为忒拜的国王。他具有显赫的身份,符合悲剧中对悲剧人物的显赫地位的要求。另外,亚氏认为悲剧人物是因自己的行为受苦并常祸及周遭之人的行动者。悲剧兼顾人同时是祸因又是受害者。他的跌宕起伏,事之成败,都是他自身活动造成的,错咎与责任也由他自己承担。俄狄浦斯正是犯了一系列的“悲剧的错误”才招致了他的不幸。一开始,俄狄浦斯害怕神谕的实现逃离了科任托斯,远离了他的养父母。但在途中他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后来又误娶了他的生母为妻。如果俄狄浦斯不是年轻气盛,做事冲动,他就不会杀死自己的父亲;要不是做事欠考虑,他也不会娶自己的母亲为妻。俄狄浦斯既然早就知道神谕,他就应该避免杀害和自己父亲年纪相仿的老人,避免与一个可以做自己母亲的人结婚。而正是这些俄狄浦斯性格上的缺陷使他一步一步走向命运的圈套,他的一系列的错误和过失又使得忒拜陷入灾难。虽然俄狄浦斯性格上有一定的缺陷,但索福克勒斯在悲剧中所真正要反映的并不是他性格上的这些瑕疵。他的这些瑕疵也不会影响他作为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作品中更多关注的是人类反抗命运却无法战胜命运的悲剧性宿命以及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所表现的伟大精神。这一悲剧性的主题作为悲剧因素也是要着重考虑的。在俄狄浦斯的悲剧中,他的命运早已被众神所决定,他的反抗最终走向失败。俄狄浦斯为逃避命运所作的一切努力却恰恰在不经意间制造了他的悲剧;他的反抗成就了他的毁灭。但是命运在控制最终结果的同时却为人类提供了自由选择的可能,或者消极屈从,或者积极反抗。这种抗拒精神是悲剧中最重要的。命运虽然不可撼动,但却是可以反抗的。人决心和天命作正面冲突,即使人在这种天命中会失败,但人性的尊严也籍此而显现。俄狄浦斯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厄运,四处流浪。他力图掌握自己的命运,他是在有意的与命运对抗。在寻找杀害国王,给忒拜王国带来灾难的元凶的过程中,俄狄浦斯更是排除万难,最终找到了答案,尽管这个答案是他不想要的。但他还是勇敢的承担了责任---刺瞎双眼,自我放逐。正是在与命运的抗争中,俄狄浦斯提升了自己的力量,人性得到了升华。与此同时,作品也把悲剧不可避免的“悲惨”化成了“悲壮”,从而实现了索福克勒斯所期望营造的悲剧效果。俄狄浦斯自然也就成为一个令读者敬仰的悲剧英雄。另外,《俄狄浦斯王》中“无可避免”的讽刺也是该剧的另一悲剧因素。在作品中,俄狄浦斯反抗命运的过程正是步入命运陷阱的过程,正如F.L.Lucas所说:“人生悲剧的永恒嘲讽,是人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策划自身的毁灭,或杀害其所爱。”这听起来似乎是一种讽刺,但讽刺是悲剧所必需的。对于俄狄浦斯来说,命运是一个预先规定了结果的封闭世界,无论向哪个方向努力都会指向同一个结果,一切都具有“无可避免性”,就是这个“无可避免性”使得俄狄浦斯的境遇带有悲剧色彩。正如门德尔(OscarMandel)所说:“无可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