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京韵大鼓的爱好者,由于没有请弦师的条件,只能在没伴奏的情况下干唱,所以一般不注意板眼。而一旦与弦师配合时,就会感到本来唱得挺好的段子,竟然不知如何张嘴,弦师也会感到无法伴奏,俗称“倒不过把”。其实这就是板眼错误造成的。由于传统的曲艺形式都是“口传心受”的流传方式,因此一般没有乐谱留下来,这就造成了很多旋律和唱词的随意性。这固然是曲艺的一大艺术特点,但是这一特点也往往导致演唱者和乐队之间相互配合出现问题。经过长期的实践,老一辈艺术家们找到了一种弥补这一缺陷的方法,这就是“板眼”。“板眼”就是节拍。“板”就是强拍,“眼”就是弱拍。在演唱中,无论演唱者加几个虚字,或是唱几个音符,每句唱词总的板眼数是不会变的,每个字在板眼中的起唱位置也不会变,这样伴奏者就容易和演唱者配合了。有时候演唱者因为某种原因没能在规定位置发音,则伴奏者会再添一个“小垫头”,让演唱者在下一小节的相同位置唱。采用这种方法,即使演唱者和乐队从没合作过,只要他们使用的是同一套板眼谱,就可以很好地配合。板式的分类在京韵大鼓中,常用的板式有四种:1、慢板:慢板是京韵大鼓中最常用的板式,贯穿唱段的始终。慢板的节奏为“一板三眼”。也就是“板、头眼、中眼、末眼,板、头眼、中眼、末眼,板、头眼、中眼、末眼,板……”的节奏。用乐谱记录就是 4/4 拍。每小节第一拍是板,第二拍是头眼,第三拍是中眼,第四拍是末眼。采用慢板演唱时,每句的第一个字可以从任意位置起唱,但最后一个字都是落在板上的(有个别例外,如《剑阁闻铃》第一句的“草青青”)。而京韵大鼓一般都是“七字句”,在演唱时会分成“二、二、三”的分句,则每个分句的最后一个字也要落在板上。即使没落在板上,也要用拖腔的方法拖到板上。慢板的起唱位置有一个规律,就是每落(每段)的第一个分句如果是两个字,每字占 1拍(俗称“二字头”),则从末眼(小节第四拍)起唱;如果是三个字,每字占 1 拍(俗称“三字头”)则从中眼(小节第三拍)起唱。“二字头”在京韵大鼓唱段,特别是文段子中使用较多,因为很多大鼓唱段的开篇都是一首七言诗,采用“二、二、三”的分句方法后,必然就是以“二字头”开始了。如果每字占 1 拍的话,而为了保证第二个字落在板上,就要从末眼起唱。也有很多不是以七言诗开篇的段子,因为同样是两个字开头,所以也属于“二字头”。例如最常听的《丑末寅初》的“丑末”就是“二字头”,“丑”从末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