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传位于皇四子2.清代科考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这在本质上反映出()A.八股之风愈演愈盛B.君主专制影响深刻C.科考规范愈加严格D.君主名号不再避讳3.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C.皇帝制D.郡国并行4.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6.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了汉朝()A.开创了郡县制B.铁官代行地方政务C.实行冶铁官营D.铁器成为官方专用7.唐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的是()A.江南的开发和南方优美的景色B.唐代青瓷的优美C.治铁技术的高超D.农作物的成熟,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8.陆游《杂赋》中的“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说明了()A.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B.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C.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D.富室大户在水运方便的草市往往相聚而居9.《新唐书》载(太宗)谓房玄龄曰:“……工商杂流,假使技出等夷(等夷意指同行),正当厚给以财,不可假以官,与贤者比肩立、同坐食也。”这反映唐太宗的主张是()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B.严禁工商业者的技术发明C.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D.遏制商人对高利润的追求10.粱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粱启超所述“割台湾、偿二百兆”出自()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1.钱穆先生在他的讲演中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论述:“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A.定都天京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C.发动金田起义D.提出《资政新篇》12.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提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3.“飘飖故国迭痍疮,白骨哀鸿不忍望。志士三千凝血肉,磷烟一夜举刀枪。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大义当时如号角,吹开晓雾现朝阳。”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C.北伐战争D.挺进大别山14.工农红军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刷出了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这一历史场景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国共两党矛盾B.中日民族矛盾C.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矛盾D.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矛盾15.某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中共八大召开16.2014年2月11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在南京与来访的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有关问题达成积极共识。两岸关系不断发展局面的形成,是基于双方达成()A.“区域合作”的模式B.“一个中国”的共识C.“一国两制”的构想D.“睦邻友好”的方针17.“在那美丽的西湖边/有一棵红杉树/越过重洋/来自彼岸/滋润着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