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企业改制方法有哪些 1.对于规模小、效益低的校办企业,由学校按规定程序申请办理企业注销。2.对于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具有品牌价值的企业,由学校按规定程序申请办理企业转让。 国有企业,校办企业都有可能遇到改制的问题。因此,企业改制的类型很多,学校的企业改制问题也纳入了常态,所有的学校企业都需要按照学校企业改制方法进行改制,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改制到位,但是究竟该如何进行改制呢,有想深入了解的,可以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详细了解一下改制的问题。 一、学校企业改制方法有哪些 2001 年年底,清华大学率先把自己草拟的校企改制方案上报到教育部。校办企业改制,这一敏感问题被推到风口浪尖。 高校办企业是改革开放后产学研结合的产物。以"清华系"为首的校企曾经创造了中国校办产业的辉煌。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和外在环境的变化,校办企业的痼疾也开始显露,甚至 恶 化。 为了规范学校企业的管理体制,为校办企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校企改制在本世纪初被国务院提上议事日程。 如何改?怎么改?尚未有范例和经验。从上报方案开始,作为国家高校产业改制试点单位之一的清华大学的一举一动,便成为全国800 多所高校关注的焦点。 两年一役,清华大学的校企改制,被称为一场"彻底的手术",既理清了产权关系,又搭建了"防火墙",也为后来整合"清华系"上市公司资源铺平了道路,更是成为全国其他高校校企改制的参照样本。 校企痼疾 校企改制是从 2000 年开始酝酿的,缘于一封信。 时任微软中国区总裁的李开复给当时主管教育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写了一封信,反映清华大学普遍存在的"三为"教授问题。信中说,一些教授既要上课,又要搞技术研发,还 要搞公司的经营 管理,这 对 一个 学校的教学影 响 太 大了。 当时有媒 体也报道说,"推 开一间清华的教研室 ,里 面 就 有一家企业。"实 际 情 况 更令 人 震 惊 ,清华大学当时共 有 146 间教研室 ,却 注册 了164 家企业。 除"三为"教授外,校企的一系列痼疾也困扰着清华大学。用一位直接参与校企改制的人士的话来说,"当时国企的毛病,校企都有;国企没有的毛病,校企也有。" 其中,最主要的"毛病"莫过于产权不清,校企不分。一方面,当时的校企大多注册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学校要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企业经营状况不好又给学校带来烦恼。 1990 年代中期,清华一个小型校办企业,曾经拖欠银行60多万元贷款,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