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疗指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机械通气(MV)后出现的肺部感染,属难治性肺炎,目前尚缺乏快速理想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治疗主要依赖于经验用药。【诊断标准】主要根据临床特点、X 线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确定诊断。当患儿进行呼吸机治疗后出现发热、脓性痰或气管支气管分泌物 增 多 ; 痰 液 涂 片 革 兰 染 色 可 见 细 菌 , 白 细 胞 计 数 增多〉10.0X109/L,或较原先增加 25%;X 线胸片出现新的或进展中的浸润灶;气管吸出物定量培养阳性,菌落计数〉105/L,临床可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细菌性和病毒性肺炎在 X 线胸片上不易区别,常表现为:1 两肺广泛点状浸润影;2 片状大小不一,不对称的浸润影,常伴肺气肿、肺不张,偶见大叶实变伴脓胸、肺溃疡、肺大疱;3 两肺弥漫性模糊,阴影密度深浅不一,以细菌性感染较多见;4 两肺门旁及内带肺野间质条絮影,可伴散在肺部浸润、明显肺气肿以及纵膈疝,以病毒性肺炎较多见。上呼吸机患儿应动态观察 X 线胸片。【处理措施】及时床旁隔离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明确病原,及时使用敏感抗生素。病原不明情况下使用抗生素的“重拳出击,降阶治疗”及时胸部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范围加强呼吸道管理,促进分泌物排除,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及时报院感卡,上报感染科【预防措施】1 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一个世纪前推行的消毒和无菌技术曾有效地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发生。近年来各类抗生素,甚至超广谱抗生素的使用非但没有使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包括 VAP)下降,反而使其发生率有所上升,并出现了多重耐药菌的感染。除了宿主因素(各种新的诊断和治疗技术而致易患性增加)外,亦与医务人员对消毒隔离、无菌技术的忽视不无关系。所以医务人员应强化无菌意识,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1 洗手医护人员的手是传播 VAP 病原菌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不少医护人员的手常有革兰阴性杆菌和金葡菌的定植,医护人员在护理、检查重症感染的患者后手上所带病原菌的量可达103~105cfu/cm2,若不洗手就接触另一患者,极有可能导致病原菌在患者之间的传播定植,并可通过吸痰或其他操作致使细菌进入下呼吸道引起 VAPO1.2 共用器械的消毒灭菌污染的器械如呼吸机、纤支镜、雾化器等是 VAP 发生的又一重要传播途径。纤支镜检查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约 0.5%~3.0%,部分与纤支镜消毒不彻底有关。呼吸机管道的污染是VAP 病原体的重要来源。这主要是医务人员在常规更换呼吸机管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