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系、客家方言和客家文化 一、客家民系 1 .1 客家的称谓 客家的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客家在民间又称客人、客民、客家人、客属,学者们则称之为客家民系、客家族群、客家共同体,早期也有称为“畲客”、“山客”或“客族”的。经过几代人的研究,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一个群体,这是大家达到的共识。看来称为“客族”、“畲客”是不合适的,称为“共同体”又失之空泛,称为“族群”也容易含混,称为“民系”则是大家容易接受的。 1 .2 纯正还是融合 作为一个民系,客家是纯粹的中原汉人的正统,或是多民族融合而成的群体?多年来学术界有不少争议。有的认为客家是“中原最纯正的正统,汉人的后裔”(陈运栋,1 9 9 0 年,3 8 页);有的认为“客家民系是由南方各民系融合形成的,客家血统与闽、粤、赣等省的其他非客家汉民血统并无差别,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一千多年来大融合的结果”(陈支平,1 9 9 7年,3 页);有的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历史上南迁的中原人与生活于闽、粤、赣地区的古百越后裔相融合形成的人们共同体,其主体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古百越族后裔”(房学嘉,1 9 9 4年,2 9 6 页);或称“由中原入迁的汉人与当地土著民族文化互动的结果”(蒋炳钊,1 9 9 4年)。其实,利用大量客家族谱进行客家源流研究的罗香林教授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指出“客家初到闽、赣、粤的时候,不能不与畲民互相接触,接触已多,就想不与他们互相混化,亦事势所不许”,“不能不与畲民混血”(罗香林,1 9 9 3 年,7 3 页)。闽、粤、赣地区的畲民最早的记载见于唐宋,在汉代之前,南方的非汉族土著泛称“百越”。如果说客家主要是古百越的后裔,一来无法与现今的吴、闽、粤诸方言区区别开来,二来也不宜把客家南迁的诸多谱牒材料的历史价值贬到无关紧要的程度。客家民系在形成过程中肯定有南方其他民系的互动,它与赣方言区有过相同的源流关系,和闽方言地区有过边界的融合,和粤方言地区则有过抗争,也有过联合,但是如果说“南方各民系融合形成”,为什么在别的地区没有融合形成客家,而只是在赣、闽、粤边区形成客家? 应该说,经过千百年来的变迁,汉民族的各个民系都不可能是“纯正”的。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融合,而各民系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在内外两方面的混化、交融的过程中,每一个民系都走过了自己独特的道路,因而形成了如此繁多的现实差异。 1 .3 血缘还是地缘 否认了“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