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对国外引进干法氟化铝生产线的技术创新 周贞锋 刘昌文 中国的干法氟化铝是从引进技术起步的。 1991 年湘乡铝厂引进瑞士1.5 万吨粗酸干法氟化铝技术;从这一年算起到2010 年底,也走过了20 年的历程。从2004 年开始,甘肃白银氟化盐有限责任公司引进瑞士BUSS 粗酸干法生产技术;浙江汉盛氟化学有限公司、河南多氟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邵武华新化工有限公司、河南洛阳丰瑞氟业有限公司等引进德国CHENCO公司精酸干法氟化铝生产技术。不管是引进瑞士BUSS 技术还是引进德国CHENCO 技术,在引进过程中,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去体会。这里特别要提出 “重复引进”的问题,尤其应该引起国人的关注。以引进德国CHENCO 的干法氟化铝技术为例:浙江汉盛、河南多氟多、福建华新、河南丰瑞,四家企业先后从德国CHENCO 公司引进了同样的技术,耗资巨大;对方用同一套图纸就赚了四次的钱(据说江西华星也是引进德国CHENCO 技术,那就是赚第 5 次钱了)。但第一家引进(2004 年)到最后一家引进(2010年)的时间,前后相差 6 年;在生产实践中,中国企业不仅搞清楚了引进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并且还作了许多重大创新,解决了那些问题;但后面引进的厂家还是外方的原有技术,还是老图纸,问题依然存在。如果后来上氟化铝项目的企业能考虑采用中国企业创新后的技术,既省钱又省事。 在大家的概念里,可能一直以为德国的技术水平高于中国,引进德国的技术肯定就是先进的技术。其实这个想法并不完全正确。从整体国 2 / 8 情来看,德国的技术水平高于中国,因为在许多传统产业(例如汽车、机床、机械设备等)、电子产品、化学医药等领域,中国的技术是落后德国的,但在某些尖端科技(如运载火箭),中国的许多技术是与德国处于同等水平甚至是超越德国的。更重要的是从个体的项目来看,西方国家卖给中国的技术,从来不可能是最先进的:对于需要不断创新的行业,它们第 4 代技术开发成功的时候,才会把第 1 代技术卖给中国人;而对于一些传统产业,由于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兴起,迫使它们在这些产业不断收缩,以至有些产品已经几十年没建新厂了,他们的技术水平实际上就停留在那个年代的水平,这样的技术就可能比不上中国技术。例如欧洲的最后一家氟化铝厂是 1984 年建成的,至今没有再建新的生产线。 从 2003 年起,中国新建的电解铝项目开始采用预焙槽技术,需要干法氟化铝产品,但国内只能提供湿法氟化铝,而且供不应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