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容器的常见故障及其预防措施摘要:电力电容器分为串联电容器和并联电容器,它们都改善电力系统的电压质量和提高输电线路的输电能力,是电力系统的重要设备。本文通过分析电容器损坏的几种常见原因得出其相应的预防措施。1、电容器损坏的原因电容器损坏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种:电容器质量缺陷造成损坏;正常损坏;熔断器不正常开断产生重燃过电压造成损坏。电容器质量缺陷造成其运行过程中损坏通常表现为损坏率增长较快或损坏率较高,甚至批量损坏。而损坏的现象基本一致,有特定的损坏特征,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造成电容器质量缺陷的原因,一般有不合理的设计、不恰当的材料、甚至误用以及制造过程不恰当(例如卷制、引线连接、装配、真空处理等关键工序出现问题)。电容器损坏一般分三个不同的区段:早期损坏区,偶然损坏区,老化损坏区。上述三个区段的年损坏率符合浴盆曲线的特征。电容器存在一个与固有缺陷有关的早期损坏区,主要由材料和制造过程的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年损坏率一般应小于1%,且随时间呈下降的趋势,早期损坏区的时间为0~2年左右。由于绝缘试验只是一种预防性试验,而且绝缘的耐受电压服从威布尔分布,不管将试验电压值提高到多少,都有刚刚能通过试验的产品,但盲目提高试验电,可能会对电容器造成损伤,也是不可取的,因此电容器早期损坏是不可避免的。在以后的10~15年时间内,电容器的年损坏率较低且损坏方式不固定,其原因主要是电介质材料存在弱点,当材料受电场和热的作用时,缺陷在弱点处发展的缘故。由于绝缘经过早期运行的老炼处理,在这一区间,损坏率低且稳定,其年损坏率一般应小于0.5%,时间区间通常为15年左右。在老化损坏区,指电容器在温度和电场作用下,介质发生老化,电容器的各项性能逐渐劣化,从而导致电容器损坏,其年损坏率一般会大于1%且随时间在不断增大,进入老化损坏区的时间应为15年以上。由于在实际电容器中的介质是不均匀的,介质的老化程度也是不均匀的,而寿命取决于最薄弱的部位,所以电容器寿命在时间上存在分散性,因此研究电容器的寿命要采用统计的方法。绝大多数电容器的寿命以其运行到临近失效的时间来估算,最小寿命指电容器开始出现批量损坏的时间(在此以前只发生电容器的个别击穿)。通过对以往设备运行状况的研究,并综合考虑电容器经济上和技术上各因素之间的配合关系,在工频电网中用来提高功率因数的90%的电容器最佳寿命通常应为20年,即在额定运行条件下运行20年后至少有90%的产品不发生损坏。由于电容器的特殊性(工作场强高、极板面积大,在电网使用的量大、面广,以及要综合考虑其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因素),不发生损坏是不现实的,一定的损坏率也是允许的,这种损坏一般被认为是正常损坏,但这种正常损坏的年损坏率必须在可接受的合理范围内。如果损坏率超出正常水平,说明产品存在明显的质量缺陷或者运行条件不符合要求。正常损坏通常表现为:对于无内熔丝的电容器,元件击穿、电流增大、外熔断器正常动作使故障电容器退出运行。更换新的熔断器和电容器后,装置继续投入运行。对于内熔丝的电容器,个别元件击穿、内熔丝熔断、电容器电容量稍微下降(通常情况下,电容量减少不会超过额定电容5%),完好元件继续运行。由于电容下降流过电容器电流会减少,因此,电容器单元正常损坏情况下,外熔断器不会动作。如果发生套管表面闪烙放电、引线间短路、对壳击穿放电或者内熔丝失效电容器单元发生多串短路等故障,内熔丝对此不能发挥作用,此时外熔断器正常动作,使故障电容器退出运行。熔断器不正常开断产生重燃过电压造成电容器损坏出现熔断器群爆的现象,说明外熔断器动作的过程中,其开断性能不良。由于外熔断器的灭弧结构比较简单,且较容易受气候、安装、运行等状况的影响,其开断电容器故障电流的性能很难得到保证。从绍兴试验站的介绍情况表明(详见《电力电容器》2004年第2期的文章《单台并联电容器保护用熔断器试验情况及使用问题的分析》)[1],熔断器的开断可靠性是不高的。在外熔断器动作的过程中,如果其开断性能不良,就不能尽快的切除故障电流,会出现重燃[3]。熔断器重燃就相当于在电容器的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