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语文衔接班第 2 讲一.本周教学内容:初升高语文衔接班第 2 讲古文学法指导我个人认为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应作为一个重点。从应试角度看,近两年高考试卷中文言文比例明显加大,150 分的试卷,文言文占去近 30 分,约五分之一的比例,若不算写作的 60 分,那么文言文就占到基础卷的三分之一了。比重不可谓不小;从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角度看,从了解祖国优秀文化传统角度看,文言文都功不可没。而学生进入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难点之一就体现在文言文上。一方面是由于高一教材所选的文章多为先秦散文,难度较大,知识点较多;另一方面,学生初中阶段对文言文的学习程度不齐,了解不够系统。当然这与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不一致,导致不少学校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不够重视也有相当关系,但这一问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在本文中我想谈谈在高中起始年级学生如何尽快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作为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文言文在学生眼中是艰涩难懂的。所以学生首先就有一种畏难情绪。那么,如何打消畏难情绪,让自己乐学、爱学文言文呢?第一,理清语法关系利用语法知识解决长句、难句: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语法知识是个非常薄弱的环节,这与中、高考的考纲中明确提出不单独考察语法知识有直接关系,因为不考,所以老师们在教学中就淡化语法知识,或干脆不教语法,这样导致学生语法概念混乱,分不清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甚至与英语语法混淆,在汉语学习中出现表语、宾语补足语等概念,在分析句子时搞得一塌糊涂。我个人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法还是要占一席之地的,虽然不必搞得太复杂,但基本概念,基本的分析方法学生还是要掌握的。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一些难句、长句通过语法知识来解决既直观又方便,更主要的是规范。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不少同学在翻译此句时,译为“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的责任,这与刺伤并杀死了人有什么不同,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兵器的责任。”译后自己读读也觉得别扭,但又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划分成分后,学生立刻发现问题出在“于”的宾语上,“于”的宾语应为“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而不是学生翻译时译到“刺人而杀之”就认为这一分句到此结束,而实际上本句并非复句,而是一句复杂的单句,可译为“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