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大自然的文字》课后反思 薛法根在《为言语只能而教》一书中提到:“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文本中选取典范的、学生可接受和模仿的言语事实(言语组块),提炼期中蕴藏的言语运用规则,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借鉴运用,实现迁移。”因此,在反复研读了几遍《大自然的文字》一文后,我决定深挖看似浅显文字背后的教学价值所在。 综观我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我认为六年级的孩子从文本中寻找有效信息以及课外查询资料的能力已慢慢完善,驾轻就熟。因此课后的两个习题“课文分别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怎样才能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和“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是怎么懂得的?”对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力度不大。于是,我就在思考,这样一篇语言浅显,条理清楚,内容有趣的科普小品文,除了奇异的科普信息,还能带给学生什么语文能力的提升点?反思我班学生的语文弱点,那非作文莫属了。平常练习小作时,他们的语言个个鲜活,富有特色,读来还时常有让人拍案叫绝之惊喜,可为什么一到考场作文或者正经命题作文时,他们的文字一个个又变成了干巴巴,乱糟糟的了呢?我想,已经习惯了将习作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他们,可能还缺少了将习作与阅读联结的意识和方法。薛法根在书中也说道:“凡具有制造才能的人,大都具有一种在最不相像的地方捕捉到最朦胧的相似线索或共同要素并拿来加以运用的能力。而小学生往往缺少这种发现相似的洞察力,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有意识运用前后联系的策略,帮助学生去发现与觉察复杂纷纭的现象之间的共同要素与相似联系,从而能够比较容易地实现‘课题的类化’。”于是,我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任何可以训练他们习作能力的教学点。 作者伊林把《大自然的文字》一文写得条理清楚,生动有趣,读来既不让人感觉一般说明文的枯燥晦涩,又能清楚地将整篇文本化作一张表格清楚地印在脑海,而这样一种既有序又有趣的写作方法确实值得同学们好好学习一番的。因此,在第一课时教学完文本的内容和构段方式的基础上,我在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如何将大自然的文字写得如此奇异有趣的?”引导学生把阅读的关注点从“写了什么”转移到“怎么写”,然后在文本的示范中归纳总结习作技巧,我信任长在此以往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们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之后,再加上老师理性的归纳和提升,他们必会豁然开朗、融会贯穿。而在他们今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