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平老师 第一讲、概说 一、中山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术传统 1 9 2 7 年中国文学批评史开始,陈中凡《中国文学批评史》(1 9 2 7 年出版),我国最早的这科目的书。1 9 2 5 年到 1 9 2 6 年曾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1 9 3 4 年,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高峰期,三部著作同时发表。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版,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方孝岳是中山大学学者,他这部书是三部书中最全的,是当时唯一的一本通史。 解放初期,黄海章。 邱世友(黄海章学生),中大学者,著《文心雕龙探源》、《词论史》,中山大学的学报有对邱世友先生的学术进行研究。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长江学者(全国每个学科只评一个人)。文体学最优秀的学者。孙丽, 二、学科特性 中国文学批评史,这是正式规定的说法,但实际普遍上的叫法很混乱,原因是对这学科的特性缺乏了解。 中国文学批评史七个字,可以表示三种意思,第一、指的是一个学科,一个三级学科。第二、可以指一个研究的方向,第三、可以是一种研究对象。 第一、学科意义上的(广义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手段、研究材料等。 * 研究内容有四个方面: (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这里又包括批评的理论和批评实践两个方面,如司空图的味、王国维的境界,王渔洋的神韵。就属于批评的理论,而根据这些理论结历代诗词进行批评,就是批评实践)。 (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文学的本体是什么,有什么价值,什么功用等。文学的分论,如创作论,技艺论等。 (三)、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包括文学思潮、文艺论证。文学思潮,如魏晋南北朝的宫体诗,八十年代初的朦胧诗,即影响很多人的创作倾向的,必然过一段时间就过时的,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文学论证,如明代汤显祖的临川派,沈耿的?派两者(音律与内容之争)。 (四)、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如概念的模糊性,摇摆性,流动性。古代文学理论体系问题。 * 研究手段(或者说侧重点)可分三个方面: (一)、资料的整理,比如原注的校点,注释,翻译,索引等。如研究刘勰的神理理论。 (二)、理论研究,一方面是史的研究。庄子的气,孟子的气,曹丕的气。第二方面是论的研究,比如说专人的研究,专箸的研究,重要命题的范畴的研究,如上说的气,无我之境等。 (三)学科史的研究。这个学科有什么样的历史,对于其本身的形成、发展、形成高峰这一过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