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文化建设之常变常新的课堂环境摘要关于文化建设,当前学校普遍关注的热点,大多集中于“学校文化”,关于“学校文化”的实践又大多体现在课堂之外的各种活动中,在课堂中我们则很难感受到学校文化的存在。课堂内外的文化,有着很大的反差,课堂外是开放、民主、充满生机的,课堂内则往往是封闭、集权、死气沉沉的。本文中教师从关注课堂文化建设入手,经常改变课堂环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键词:班级课堂改变文化建设为了写这篇关于课堂文化建设的文章,我在网上浏览了相关内容,边读边思考:什么是校园文化?什么是班级文化?什么是课堂文化?这其中教育界的知名人士陶西平先生所写“改革发生在课堂上一一关于课堂文化建设问题”一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陶先生说“我们觉得课堂教学的水平是学校教育水平的一个集中体现,尽管学校教育水平并不完全体现在我们所讲的小课堂上,但是是课堂教学水平以及学校教育水平最重要的体现领域,而课堂文化又是课堂教学水平的一个集中反映。现代学校的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我们讲的学校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更重要的应该重视学生每天在学校里度过主要时光的课堂文化。”我非常赞同这种说法。想象一下,你天天上下班经过的那条泥泞小路,突然有一天被一条宽敞的柏油马路取代了,或者说,你每天上下班必经的那条大马路,突然换成了一条开满鲜花的曲径。当时的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高兴?激动?总之是别有一番滋味。可见,周围环境对人的心情的影响该是多么的大。现在言归正传,说说我们的课堂环境。三尺讲台上,一本正经的老师,站在黑板前,时而侃侃而谈,时而奋笔疾书,一列列“向前看齐”的桌椅,一个个正襟危坐的学生,时而抬头听讲,时而低头做笔记。这就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课堂环境。在这样的一间教室里,教师很少改变教室的摆设,教室内的课桌椅一旦布置好,可能至少要持续一学期或一学年而不作任何改变。想想看,假如我们那个形状、位置、摆放等十年如一日般从来不曾变过的讲台、黑板和课桌椅,突然之间变作了另外一幅模样学生们该会有着怎样的心情呢?如果有一天,桌椅不再朝前看,而是“对对碰”,学生们不再对老师行注目礼,而是互相“注视”,那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当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吸取知识,成长人格。”这种理解的课堂氛围才能够使学生敢于勇于发表见解。我觉得浙江省的特级教师刘永宽在自己的课堂上做到了这一点。刘永宽老师给学生上课时,总爱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点子。听他讲课,总会让人有一种重换天地的感觉。在教授自由落体运动一课时,因所教内容枯燥,一些学生开始昏昏欲睡。刘老师立即停止讲课,提议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把课桌椅重新摆放一下,大家围成一圈听课,如何?”台下的学生不知他葫芦里要卖什么药,还以为是要做什么游戏呢,于是立刻动手摆弄桌椅,两分钟后,一个“圆桌会议室”就出现在学生面前。刘老师站在圆圈中,就像电视中的主持人一样,一本正经地扫视着四周的学生,而学生们也笑嘻嘻地盯着圈内的老师。“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大家看,如果我把这个纸袋和这个小钢球同时往下扔,你们会看到什么现象?”“刚球先落地呗!”、“钢球落得快!”周围的学生七嘴八舌,甚至一些平时很少举手的学生也满面生辉地看着刘老师。刘老师对这种气氛十分满意,:“对,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经验,这也是公元前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但是,我现在要变一个魔术,结果与你们想象中的是不一样的。我之所以让你们围成一圈,就是便于你们更仔细地盯着我,如能看破并指出我魔术中的花招和漏洞者,必将重奖。”刘老师将手举高,纸球和钢球同时从手中跌落,且几乎同时落地。同学们七嘴八舌起来:“呀,真奇怪。”“可我明明没有看到老师施什么法子嘛。”刘老师笑道:“想知道原因?那就请听我详细分解。”学生们顿时竖起了耳朵。......为了调动起学生们对课堂的兴趣,刘老师经常性的改变课桌的排列顺序,如排成圆形型、马蹄型、对称型、品字型等,或让学生背朝黑板,或两人一组,或一人一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