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村民误食‘野食’中毒死亡事件屡屡发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村民误食‘野食’中毒死亡事件屡屡发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_第1页
1/5
关于村民误食‘野食’中毒死亡事件屡屡发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_第2页
2/5
关于村民误食‘野食’中毒死亡事件屡屡发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_第3页
3/5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关于村民误食‘野食’中毒死亡事件屡屡发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村民误食‘野食’中毒死亡事件屡屡发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根据“关于报送有关工作情况的通知”要求,我局立即组织县食安办、食品股、餐饮股等业务股室工作人员对围绕我县“村民误食“野食”中毒死亡事件屡屡发生折射基层防范工作仍存短板”这一主题进行了大致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村民误食“野食”中毒死亡事件情况。一是全县村民误食“野食”中毒事件多半发生在 4 月至 7 月份,中毒事件发生地区在山区地带乡镇的村组,爆发场所均以家庭为主,2024 年全县村民误食“野食”中毒事件共 1 起,发生在太拥镇太拥村,事发原因为食用野生菌中毒,涉及人数 8 人,其中死亡人数为 0;二是调查结果 。 通 过 现 场 核 实 , 事 件 共 有 发 生 病 例 8 例 , 罹 患 率88.89%(8/9),2 例病例较重,无死亡病例。临床特征:以腹泻(8人,占 100%)、呕吐(6 人,占 75%)、腹痛(5 人,占 62.5%)、恶心(2 人,占 25%)、头晕(1 人,占 12.5%)为主;埋伏期分布最短埋伏期 10 小时 30 分,最长埋伏期 14 小时 30 分。人群分布:男性发病 4 例,女性 4 例,男女比:1:1;最小年龄 7 月龄,最大年龄52 岁。 二、全县村民误食“野食”中毒死亡事件的原因分析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一)野物难以鉴别。我县绝大多数山区群众历来有采食野生蘑菇的生活习俗,而野生蘑菇种类繁多,有毒和无毒蘑菇难以辨别,很多人是因为轻信流传的所谓毒蘑菇鉴别方法,加上宣传教育不到位,认为无毒才误食的。 (二)以“野蘑菇”为主的野物种类众多。我国已知毒蘑菇种类超过 400 种,多以牛肝菌科和鹅膏科为主。毒蘑菇毒性成分复杂,一种毒蘑菇常含有多种毒素,一种毒素又常常存在于多种蘑菇之中。 (三)野物中毒症状复杂。毒蘑菇中毒症状极其复杂,起初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患者自身不容发现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能及时诊断,待进入肝脏损伤时期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期,患者死亡率极高。 (四)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存在监管盲区。机构改革后,市场监管局的监管执法力量并未根据职能划转、人随事走的要求得到有效补充,只划转了职能,人员和编制数并未一并划转,导致监管力量与监管职能严重不匹配,执法不到位。而且机构改革前,原质监局、食药品局...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关于村民误食‘野食’中毒死亡事件屡屡发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