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相声在品生(品社)教学中的应用内容提要:品生、品社课程标准中都提倡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相声也是本课程可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之一。在品生或品社教学中,当所学教材内容适合相声表演时,笔者尝试将创编、选取的相声段子,通过生生表演、师生表演、或截取相声录像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在课堂上表演或播放录像,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运用相声导入,激发兴趣,“粘住”学生的心;或是运用相声过渡,明辨是非,打开学生的思路;或是运用相声结束,总结所学,巩固学生认知。相声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表演才华,另一方面又增强了同学间互相协作的意识;既让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受到启迪,领悟新知,明辨是非,又锻炼了多种能力。浅谈相声在品生(品社)教学中的应用相声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它以幽默通俗的语言风格,将一些抽象、深奥的道理,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使人们在开怀大笑中得到启迪。前苏联教育学家特维洛夫认为:“教育最关键的,也是第一的助手,就是幽默。”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幽默的语言或幽默的形式,能够打破沉闷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一种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趣味能使人的神经系统产生优势的兴奋中心,能使人的精神和思维迅速进入一种佳境,从而思维活跃,感知清晰,情绪稳定,有利于学习的成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融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生活,冲破课堂约束,打破教材局限,开放教学资源,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才能使品生、品社教学更具有实效性,才能成为一池活水,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都提倡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相声也是本课程可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之一。在品生或品社教学中,当所学教材内容适合相声表演时,笔者尝试将创编、选取的相声段子,通过生生表演、师生表演、或截取相声录像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在课堂上表演或播放录像,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声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表演才华,另一方面又增强了同学间互相协作的意识;既让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受到启迪,领悟新知,明辨是非,又锻炼了多种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做了以下尝试:一、相声导入,激发兴趣,“粘住”学生的心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体验相联系的。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一段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例如在学习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课《浓浓乡土情》的第二课时《家乡的美食佳肴》时,我节选了相声名段《报菜名》中经典部分导入本课:“蒸羊羔儿、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炉猪、炉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酱肉、香肠、什锦酥盘儿……”孩子们专注地看着相声选段,面带微笑,兴趣盎然,他们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领略着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这样的导入,既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又紧扣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能够很轻松地转入到家乡的美食佳肴的话题中去。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像这样以相声导入,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相声过渡,明辨是非,打开学生的思路一场好电影由无数个精彩的片段组成,片段之间的过渡往往是最能体现导演匠心的地方。同样,一堂完整的品生课或品社课也由若干个环节构成,如果各环节之间缺乏相应的联系或过渡,就会给人拼盘的感觉。如同编剧构思剧本一样,我们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时,关注每个环节本身优化的同时,还要关注到各环节之间的“过渡”,使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整个流程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使每个学生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例如:在上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马路不是游戏场》这节课时,第二个环节是“事故再现,撞击情感”,学会在观看交通事故录像和大量的受伤图片后感受到了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我以一段自编的相声《上学路上》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