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加强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调研报告根据这次座谈会布置的主题,我们前段时间专门进行了调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从中央到省市都非常重视,各地也在积极进行探索。从桐庐的情况来说,我们主要是结合2004年底的行政村规模调整和去年的村级组织换届,着重在创新村级党组织的设置模式、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现将我们的主要做法汇报如下:(一)以规范设置村级党组织为契机,突出村级党组织的核心作用2004年底,XX县区对村级规模进行了调整,从原来的405个村,撤并为186个村,调整幅度达到54%;在去年的村级组织换届过程中,我们根据村规模调整后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规范了村级组织的设置模式,按照“100名党员以上建党委、50-100名党员的建党总支、50名党员以下设支部”的要求,在全县185个村(有两个村合并设置1个党组织)党组织中建立村党委24个、村党总支64个。在规范设置村党组织的同时,我们结合村级换届工作,有意识地适当增加村党组织成员的职数,并通过法定程序尽可能提高村党组织成员兼任村委会成员的比例。目的就是为了做大做强村级党组织,使其在村级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中的核心领导作用更加突出。从实际情况来看,村规模调整以后,村级管理人才尤其是村党组织领头人的挑选余地明显拓宽了,较好地改变了以往村党组织书记“矮子里面挑长子”甚至“轮流坐庄”的局面,一大批素质高、头脑活、带头致富能力强的年轻党员走上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岗位,并且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党内高素质人才的选拔,使得村级党组织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并且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使得村党组织从日常的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更多地放到考虑宏观发展上来,使村级党组织在村级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更加明显、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我们在制定全县“十一五”期间党员发展规划的时候,在村一级,明确了把全县325名非党的村委会班子成员作为发展的重点,今年我们要求各个乡镇第1页共6页(街道)对这325名对象全部理一理,排一排队,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加以培养和发展。主要想通过对这些对象的培养、发展,使下一次村级班子换届的时候,能够有更多的有素质、有能力的党员走上更重要的村党组织领导岗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二)以分类分层设置党支部为重点,不断增强村级基层组织的活力XX县区一直以来都是以村为单位设置党支部的,随着村级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传统模式也逐渐显现出一些被动和不适应的情况,但在正常情况下又很难有所突破。村规模调整后村级党委、村党总支的建立为探索和创新基层支部的设置模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目前我县已有不少乡镇在村级党委、村党总支下面党支部设置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打破以村为单位的设置模式,尝试从行业、协会、党员年龄结构、党员从业状况等方面进行分类分层。如我县钟山乡的2个村党委和5个村党总支,在设置下面的党支部的时候,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分别设立了农业支部、工商支部、老龄支部和流动党员支部;新合乡还单独成立了三产服务业支部。从目前这些基层支部运行的情况以及党员群众的反响来看,我们觉得分类设置党支部的积极意义是比较明显的,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管理。拿流动党员的管理来说,以前一直是个难题,单独成立流动党员支部以后,党支部书记的责任非常明确,就是抓好这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定期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进行联系,一方面掌握流动党员日常情况,同时向他们通报村里当前的一些重点工作,并充分利用好节假日等特殊时间组织召开党员会议,这样一来,这些在外的流动党员都觉得很有归属感,能时刻记得自己党员的身份,对村里各项事业的发展也更加关心了。二是有利于加快新村的融合。XX县区在村规模调整过程中,许多村都是原来三四个、四五个村合并而成的,打破以自然村为单位的党支部设置模式,对于缩短磨合时间、加快新村的融合来说,积极作用也是很明显的。通过合理设置基层支部,一方面党员群众对老村的意识会进一步淡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