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生应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对于我们中职类的语文课程应当同样适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老师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影响到教学效果,于是在教学时往往把语文课朝着有趣的方向发展,在语言应用能力方面有所淡化,认为语言运用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可是,语文是一门学科,同样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不断的练习才能学好,作为语文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展示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一、善于把握课堂突发环节语言的学习是在一篇篇或优美或理性的课文中展开,老师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可能会引导学生注意语言运用的妙处,然而语言本身是非常灵活的,只有通过亲身感悟往往才更见成效。所以善于把握课堂突发环节,在课堂上多和学生交流阅读内容,在交流碰撞中可能更能引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比如《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第三自然段开头说到:“且不说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要求学生回答作者描写了哪些故都景色时,不止一个学生的答案就是上文引述的内容,我觉得这是阅读习惯所致,所以没有简单的否定学生,而是通过读课题、读段落最后让学生自己也觉得答案很矛盾,这时大部分学生才恍然大悟的说“且不说”就是否定后面的内容啊。通过这次看似无意的插曲让学生意识到句子本身的逻辑性,我觉得比解决课堂预设问题有意义的多。还有一次在上《琵琶行》一课时,学生把“妆成每被秋娘妒”一句翻译成“人们都很妒忌琵琶女的美貌”,我及时指出他们的错误却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在反复阅读中思考出翻译成“羡慕”似乎更符合语句的感情色彩,只有通过实际阅读培养出的语感才能习惯成自然的运用到阅读和表达中去。二、重视学生的说和写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堂上已经不习惯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了,更多的时候学生对某问题的回答需要老师挤牙膏式的帮助,还常常辞不达意、如鲠在喉,这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缺乏训练的表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课堂上持续不断的逼迫学生说和写。比如象《永远的蝴蝶》这样感情细腻的文章就要求学生直接在课文旁写下自己对文中爱情的感受,看似三言两语,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把脑海中不连贯的感悟变成逻辑清晰的语言。再如上《醉花阴》这一课时,学生同样写下了对这首词的感受,在交流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