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时代楷模杜富国观后感 时代楷模杜富国给我的启示 当有人问杜富国:“你为救战友失去了双手双眼,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康复后想做些什么?”他沉默良久没有作声,两行热泪滑落下来…… 新年伊始,在病床上,杜富国拿起麻栗坡人民送来的收音机,倾听着习近平主席新年开训令。他说:“部队闻令而动,掀起了实战化训练热潮。我也要刻苦训练,争取早日康复,做更多对党对人民有益的事,不辜负部队的培育、人民的关爱。” “工作总要有人干,我多干一点,大伙就少累一点” “富国话少、腼腆,却有一副热心肠。”遵义的乡亲们都这么说。 提起受伤的大侄子,姑姑杜静忍不住泪往下流:“富国在几兄妹中是老大,在家的时候什么活都带头干。” 童年时代,杜富国的父母在外务工,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苦熬不是办法,苦干才有希望。他从小担起家庭重任,背着弟弟妹妹放牛、砍柴、干农活。四邻八舍人见人夸。 别人家的铲车“趴窝”了,学过维修的杜富国主动帮忙,从下午 5 点捣腾到凌晨;村里人家办红白喜事,杜富国不用人喊,总是会去帮忙端茶、送菜、摆放桌凳、收拾碗筷…… 到了部队,杜富国更是热心助人。他利用休息时间,为队里修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水电、修门窗、修设备,成为出色的“三小工”; 雷场上,他把自己的干粮分给饭量大的战友,分给山里的困难群众; 战友有困难,他时常拿出 300、500 元乃至上万元支援; 在驻地,他常常帮助乡亲铺路坑、搬物资、修水电。 战友问他:“天天忙个不停,你就不知道累吗?”他说:“工作总要有人干,我多干一点,大伙就少累一点。” 二班战士詹程说,富国总是闲不住、忙不完,也从不嫌麻烦。 有一天,从雷场回来,大家很疲乏,大多在休息娱乐,杜富国的“休闲方式”则是到处转,看看水龙头是否漏水、澡堂的灯泡亮不亮、椅子腿是不是松了。 在雷场,杜富国干的活也总是最多,背的装备总是最沉。他总是歇不下来,大家把他誉为“小马达”。 马嘿雷场山高坡陡、荆棘密布,来回有 6 公里山路,扫雷兵要背负爆破筒一步一步往山上挪。 一个弹药箱重公斤,每次杜富国都要争着扛两箱,有时候还后面背两箱,前面再抱一箱。 他的肩膀被背带勒出一道道血印,脚底也磨出了血泡。 战友心疼他:“少扛点,时间长了,铁打的身体也吃不消。”杜富国笑道:“没得事,我身体好。” XX 年 9 月 2 日,驻地猛硐乡发生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灾害,扫雷队凌晨出动救灾。看到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