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学读书报告 流体润滑的历史,方法及其对摩擦学研究的启示 一、流体润滑的产生与发展 1883年,英国的 Tower教授在测定滑动轴承在各种载荷和转速条件下的摩擦系数时,为给滑动轴承加油(在此之前是将滑动轴承整个浸在油中)开了一个 10mm的小孔,但奇怪的是轴承转动起来后竟有油从小孔中冒出。为防止冒油,用软木塞将小孔塞住,更令人惊奇的是软木塞竟然被顶开。用压力表测量,压力竟达 14个大气压,发现润滑油膜中的压力要比平均压力大得多。这是第一次发现滑动轴承转动起来后轴承油膜中存在高压(流体压力),但当时仅仅是记录下来。Petrov在进行轴承试验时也独立地发现,在轴承与轴颈之间存在著足够厚的油膜,它能将轴颈与轴瓦完全隔离开来;1886年,Reynolds教授针对 Tower发现的现象经几年的努力用流体力学的理论推导出著名的 Reynolds方程,解释了流体动压形成机理,从而奠定了流体润滑理论研究的基础;1904年,Sommerfeld求出了无限长圆柱轴承的 Reynolds方程的解析解;1954年,Ocvirk建立了无限短轴承的解析解,促使流体润滑理论得以应用于工程近似设计;随着电子计算机和数值技术的发展及有限差分、变分、有限元等方法的应用,使得流体润滑理论日趋成熟。60年代相继建立起 EHL(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TEHL(热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MEHL(微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TMEHL(热微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 二、流体润滑理论的理论基础及分类 1 、 润滑的分类 按表面的润滑状态对摩擦/润滑进行分类可分为干摩擦、边界润滑、流体润滑和混合润滑。对摩擦表面间的润滑状态的判别,一直是采用 T·E·Tallian提出的膜厚比 为依据的,并认为3时为流体润滑状态; 1时为边界润滑状态; 31 时为混合润滑状态。膜厚比的表达式为: =minh/ cph,其中minh为按表面流体润滑理论求的的计算最小油膜厚度,cph为临界最小油膜厚度,主要由表面粗糙度所决定,其实质就是假定界面间为纯净的理想介质,只有表面微凸体对润滑状态发生影响。因此,也有资料上将膜厚比表示成 =minh/2221,minh含义与前面相同,1 、2 分别为两接触表面的粗糙度(均方根值)。λ 越大,油膜承载能力越大,摩擦力 f越小。但大量运用实践已证明,两接触表面间只要有相对运动,就会不断产生新的磨粒,因此润滑状态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摩擦学大作业 1 2 、 流体润滑的定义 两物体表面被润滑油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