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与治疗》电子教案及课件第六章精神分析疗法第一节精神分析疗法的概述一、精神分析的历史与现状精神分析疗法的创立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1856年出生于奥属摩拉维亚一个名叫弗赖堡的小镇,很早就对精神病学感兴趣,但直到1885年之前,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的组织学方面,并且取得了几项相当重要的成果。同年秋天,由于得到一笔奖学金,弗洛伊德得以赴法国巴黎,在萨尔帕屈里哀医院就学于当时欧洲著名的精神病专家沙可(Jean-MartinCharcot,1825~1893)。在这里,沙可对癔病的研究和治疗给弗洛伊德留下了深刻印象。回维也纳以后,他便开始独立行医,以治疗神经症为主。从此开始了他对神经症的病因学,尤其是神经症的心理学原因的探索。弗洛伊德开始用从沙可那里学来的催眠方法治疗歇斯底里症,对这些现象的思考导致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无意识、压抑、能量转化等思想。在这一时期,布洛伊尔和弗洛伊德所使用的治疗方法称为疏泄法(cathartic)。治疗目的是要把病人的那些因受到阻碍而导致症状的情感引人正常轨道,使之得以释放。疏泄法中的关键技术是催眠。但是,弗洛伊德后来逐渐感到,在他和布洛伊尔合作期间,有一个重要的东西被疏忽了,那便是病人的性的因素。随着经验的积累,他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情感刺激都会引起神经症病象,引起这类病象的,通常是病人当时经历的性冲突或者早年的性经验。这一发现促使弗洛伊德从专门研究癔病走向探讨一般神经症的心理病因。这一步又导致两个重大发展,一是他终于认为,性的因素是所有神经症的基本病因之一;另一是他放弃了催眠方法,转而发明了一种自由联想法(Freeassociation)。自《癔病研究》出版以后,弗洛伊德一直独自孜孜不倦地进行着探索和研究,陆续出版了早期的一系列著作,其中包括《梦的释义》(1900年)、《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1年)、《一个歇斯底里病例》(1905年)、《性学三论》(1905年)、《戏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1905年)。这些著作标志着精神分析体系的正式诞生。1909年,弗洛伊德和荣格应美国心理学家、克拉克大学校长G.S.霍尔的邀请,去美国作了为期一周的讲学和访问。从此,精神分析学说就在美国流传开来。弗洛伊德是一个性格倔犟的人,曾因学术见解的歧异与不少老师、同事、学生分手。但他并不是个固步自封的人,就在精神分析学说已广泛传开,他个人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声誉之后,他仍在不断地修改、发展自己的理论。20年代以后,他的体系有了相当大的变动。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早期的意识——无意识理论基础上发展出关于人格结构的理论,即著名的本我、超我和自我学说。这个人格结构理论与原先的精神区划理论(即意识、无意识、前意识的划分)互相补充,使整个体系更为完善。30年代以后,纳粹势力在中欧纷纷得势。在纳粹的迫害下,许多心理学家(其中也包括一些精神分析学家)逃亡到美国。弗洛伊德作为一个犹太人和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开始受到迫害,他的著作在柏林被当众焚烧,出版公司被查封、没收。在英国医生、弗洛伊德忠实的追随者E.琼斯(ErnestJones)的帮助和劝说下,他于1938年迁居伦敦。1939年9月,弗洛伊德因多年的口腔癌复发,在伦敦去世。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治疗体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次较大的修正。第一次是在弗洛伊德还在世时,弗氏自己的体系还未定型的时候,阿德勒(A.Adler)和荣格因与弗洛伊德意见不合而分裂出去。阿德勒创立了自己的个体心理学,荣格则创立了他的分析心理学。这两人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分歧各不相同,但都不赞成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动力的本源——里比多(libido)的看法。阿德勒认为心理动力的本源不是生物性的里比多,而是社会性的追求优越的要求;荣格则认为里比多的本质不是性力,而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性力只是这种普遍的生命力的一部分这两次分裂并未导致弗洛伊德对自己的体系作重大修改,倒是促使阿德勒疗法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出现于心理治疗的舞台。不过,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分歧似乎预示着精神分析运动史上的第二次重大修正,即三四十年代一批新弗洛伊德主义者对传统精神分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