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4 页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沈阳昭陵导游词(2) 〔昭陵建筑概括〕 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占地 330 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643〕,历时八年,于顺治八年〔651 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筑是顺治、康熙年间建筑的。随着对汉文化的慢慢认同,乾隆和嘉庆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庆六年〔1801 年〕全部竣工。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群,修建时间跨度较大,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才形成了今日的规模,它是从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筑部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轴线上,两侧各建筑实行对称形势分布。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融会了满族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确定程度上表达了清入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状况。它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概最雄伟的陵墓,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第 2 页 共 4 页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过去的昭陵范围〕 过去的昭陵陵区四周设有三排木桩做为爱惜标志。这些木桩分为红、白、青三种颜色。每根木桩高 9 尺,直径 6.7 寸。其中,红柱在风水红墙之外一里的地方,四周共有 128 根;白桩在红桩之外,两者相距 10 大到 20 丈不等,白桩共有 90 根;青桩在白桩之外约十华里,共有 40 根。青桩的范围是东起二台子,西至小韩屯,北起三台子,南至保安寺。按这个范围粗略计算,东西南北各不少于十五华里。在此范围内全属昭陵法定爱惜范围。清朝《大清律》明确规定:"红桩以内寸草为重,白桩以内禁止樵采,青桩以内禁止烧造'。而且对进入陵区者以情节轻重又有细则惩处规定。可见界桩是大清法律的象征,大有令人望桩生畏之感。如今,这些界桩随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荡然无存。 〔下马碑〕 昭陵四周除了有界桩,还有六座下马碑,它们都是成对矗立在昭第 3 页 共 4 页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陵内的。其中两对在陵寝前方,另一对在陵寝东西红门附近。陵前的两对下马牌,一对在新开河北岸,一对在神桥桥南。这三对下马碑至今保存尚属完好,石材都是选用坚固耐用的青沙石。每个碑都有四个戗角石,可起到加固碑体的作用,也起到装饰美化作用。碑的上下首都刻有如意纹,中腰开光部分为碑文。三对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开河北岸的下马碑碑文是满、蒙、汉、回、藏五种文体。碑文:"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