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学案例的基础——教学设计 王 永 最近,《人民教育》编辑约我写两篇教学案例的点评。其中一篇“案例”,在我看来,只是一个教学设计,还称不上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应当是教学设计付诸实施后,在课堂所发生的真实的事件或故事。但从那篇“案例”文本的字里行间,却看不到师生互动的具体情节,看不到课堂中教学资源性与过程性的动态生成,当然,也就看不到学生发展与变化的表现。这触发了我思考教学案例与教学设计两者的关系。并非任何教学设计都有价值把它做成教学案例,但毫无疑问,教学案例必须有好的教学设计为基础。那么,什么是有价值的教学设计呢?为了研发教学案例,应该如何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呢? 一、教学设计要有鲜明的研究主题 这个主题,是从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提炼出来的。一个有价值的教学设计,不仅展示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的层次和线索,更需要围绕研究主题与若干焦点,把解决教学中疑难杂症或困惑的措施与办法镶嵌其中,把相关的教育理论镶嵌其中。 2 0 0 3 年 9 月至 1 1 月,我在不同的学校听过 1 0 节“认识分数”的起始课,发现这些课在引入第一个分数“ 21”这个环节,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分饼”问题提出“如何表示一半?”引入课题;然后教师告诉学生“一半可以用‘ 21’这个符号表示”,并进行解释让学生接受,理解。在这里,没有展开和呈现从“一半”到“ 21”的数学化的过程。在这些课例中,也有闪光点,如在学生理解分数“ 21”意义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创造其他分数的活动,并利用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分数意义的相对性,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等)。这次集中听课的经历,我决定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为主题来研究“分数”起始课的教学,并确定这个主题的两个焦点:一是引导学生经历分数“ 21”的数学化过程;二是利用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小学青年教师》2 0 0 4 年第 5 期) 对于第一个研究焦点,要体现从图形表征到符号表征的探索过程:①让学生画图,用图形表征一个饼的一半;②抽象概括图形表征“一半”的共同特征(平均分、分两份,取一份);③创造能表达上述三个特征的数学符号,并展示交流。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介绍人类历史上一些国家或民族所创造的分数符号,这些符号虽然形式各异,但都能概括表示上述特征;而现在所采用的分数符号,是世界数学交流逐渐趋同的结果。从图形表征到符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