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能:战争史教学的一点思考 铸剑为犁,还要铸造和平之剑 ——对“和平与发展”大背景下战争史教学的一点思考 海宁市高级中学 朱能 当代青少年对战争的感受,不再是刻骨铭心的悲痛,不再是家园变成焦土、亲人生离死别的地狱,而是电影、电视、电子游戏中的惊险刺激,是勇敢者大显身手的天堂。如何让青年学生在血与火的战争史教学中深刻地理解 “和平与发展”这两大时代主题,是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艰巨任务。历史教学发展到今天,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已经成为进步潮流,不可阻挡。而几年后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历史教材将以专题形式出现等更证明了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将面临严峻地挑战。理解历史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今天,我不是讲战争史怎么教学的具体问题,而是就在战争史教学之前,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我们应该对历史上的战争和正在进行着的战争有怎样的理解?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发展、战争与科技、战争与文化以及战争与人性——谈谈一点读书体会,仅供参考。 一、战争与和平 “战争是历史的催生婆,和平不过是战争的宠儿。 ”据学者罗·吉尔平统计:从公元前 3200 年到公元 1964 年这 5164 年里,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 万次,在此期间,只有 329 年是和平的。二战后的50 年中,爆发了近 500 起局部战争。从全世界看,无任何战争的日子只有 26 天。毛泽东说:“战争是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而和平是人类团体之间有限延续的无武装行为但也无绝对安全保障的现象。 1、战争与和平是表征人类社会安全状态的两大社会现象。 我们普遍认为和平与战争是对立的社会现象,但事实上,对于人类社会的安全状态(安全状态是指人类集团间暴力行为的发生情况)来说,它们不是非此即彼的安全状态,在它们之间有非战非和,正如水有三态一样。认识非战非和状态对我们理解与判断战争与和平是有帮助的。 非战非和状态是由武装暴力的地理范围、时间长短和规模大小三个因素决定的。 (1)武装暴力冲突的地理范围如果远小于所判断的安全形势的地理范围,这种安全状态则为非战非和,所判断的安全状态地理范畴可以是双边的,地区的或全球的。 如:冷战时期的全球范围的安全状态——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冷战后的“冷和平”——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2)武装暴力行为时断时续,而且间断时间长于冲突时间,也是非战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