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搅拌澄清池设计、计算 0 / 23 机械搅拌澄清池设计、计算 资料 水浩然 编 机械搅拌澄清池设计、计算 1 / 23 机械搅拌澄清池设计、计算参考资料 1、 设计要点: 澄清池中各部分是相互牵制、互相影响的,计算往往不能一次完成,需在设计过程中作相应的调整。 (1) 澄清池设置一般不少于两个。 (2) 回流量与设计水量的比例为 3~5:1,即第二絮凝室提升水量一般为原水量的 3~5 倍。 (3) 水在池中的总停留时间为 1.2~1.5h。第二絮凝室中停留时间为 0.5~1.0min,导流室中停留时间为 2.5~5.0min(均按第二絮凝室提升水量计)。 (4) 进水管接入环形配水槽后向两侧环流配水,故三角配水槽的断面按设计流量的 1/2 计算。配水三角槽上应设排气管,以排除槽内积气。 (5) 第二絮凝室、第一絮凝室、分离室的容积比,一般采用1:2:7。 (6) 清水区高度为 1.5~2.0m。池下部圆台坡角一般为 45° 左右。池底以大于5%的坡度坡向池中心排泥管口。当装有刮泥设备时,池底可做成弧底。 (7) 第二絮凝室应设导流板,其宽度为池径的 1/10。 (8) 加药点一般设于原水进水管处或三角配水槽中。 (9) 集水槽布置应力求避免产生局部上升流速过高或过低。宜采用可调整的淹没孔环形集水槽或三角堰出水,环形集水槽的淹没孔孔径为20~30mm。当单池出水量大于 400m3/h 时,应另加辐射槽,其条数可按:池径小于 6m时用 4~6 条,池径为 6~10m 时用 6~8 条。 (10)根据池子大小设泥渣浓缩斗1~3 个,小型池子可直接经池底放空管排泥。浓缩室总容积为池子容积的 1%~4%。排泥周期一般为 0.5~1.0h,排泥历时 5~60s。泥渣含水率为 97%~99%(按质量计),排泥耗水量占进水量的 2%~10%。池底坡向排泥管口。排泥管口处需加罩以求排泥均匀。排泥管内流速按不淤流速计算,其直径不小于 100mm。 当进水悬浮物含量 > 1000mg/L 或池径≥24m 时,应设机械排泥装置。排泥宜用自动定时的电磁阀、电磁虹吸排泥装置或橡皮斗阀,也可用于手动机械搅拌澄清池设计、计算 2 / 23 自动快开阀。 (11)搅拌采用专用叶轮搅拌机。叶轮直径一般为第二絮凝室直径的0.7~0.8倍,叶轮外缘线速度为0.5~1.0m/s,叶片高度为第一絮凝室高度的1/3~1/2,叶片对称装设,一般为4~16 片。搅拌叶片总面积一般为第一絮凝室平均纵剖面积的10%~15%。其提升水头约0.05~0.10m。 (12)道流管直径可较进水管小一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