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大小谢诗歌的异同 谢灵运(385~433),生于东晋大士族家庭,,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刘宋时为永嘉太守,历任秘书监、侍中、临川内史。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作永嘉太守以后写的。在这些诗里,他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谢朓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宣城太守,因称谢宣城。晚于谢灵运的时代,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的感情丰富细腻,书卷气很浓,性格单纯,没有世俗影响。 谢灵运是六朝时代一位有着多方面才能和素养的悲剧性诗人.他在仕途受阻、进身乏路的"幽愤"之中,为寻找"宣泄处",便转而走向山水自然,以他独到的审情调、趋向所创造出来的山水审美诗篇。谢朓与谢灵运同族,经历类似。 谢灵运诗喜欢描写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是山水诗派的创始人。他以生动鲜明的辞色,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的写实的雏形。而且由此开始,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谢灵运第一个以成功的创作实践确立了山水题材的独立地位,为山水诗展示了无限的发展潜力。同时,他在继承前代古诗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创造了“极貌写物”的各种表现技巧。而谢眺山水诗比谢灵运山水诗要丰富,谢眺所生活时代统治阶级政治斗争分场激烈,他在诗歌中表现了对政治的畏惧和不满,反应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和,和谢灵运相比,诗歌的社会意义更加突出。 如果说大谢诗脱胎于前晋的玄言诗,那么小谢则换骨于大谢。 尤其是在景物描写、语言风格等方面,共同之处可见一斑。在景物描写上,他们的山水诗都注重色彩的涂饰,重色好丽,并且都抓住了山水诗描写上崇尚工巧,追求形似,精雕细刻,穷形尽相的特点;在语言风格上,大小谢山水诗注重声韵对仗,多用偶句。这反映小谢在山水诗创作上对大谢的继承。 然而,大谢的山水诗几乎都是在独游的情况下创作的。因为是独游,诗人不受其他社会活动的干扰,所以把注意力集中到个人与自然山水的交流过程中,对客观山水的审美才得以进行,进而促使他在游赏中努力寻找能表现自己个性化体验的独特意象。正因如此,山水诗的写景才摆脱了以往的在公宴、送别等题材中借景抒情的从属地位,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在大谢的山水诗里,虽然诗或有些微夸饰,但仍很像游记。他喜欢用移步换景的铺叙,一步一景,一步山一步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