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人: x x x 班 级: x x x x 班 学 号: 0 9 0 2 0 3 4 2 x x x x 日 期: 2 0 1 0 -8 -2 0 毛南族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 调查时间:2010年7月-9月 调查对象:毛南族 调查方法:寻访法,现场观察法,二手资料收集法 调查对象的情况: 毛南族,现有7 .1 万多人,占广西人口的0 .1 5 %。毛南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通用汉语;主要聚居在中国云贵高原的茅南山、九万大山、凤凰山和大石山一带,而广西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一带山区更是被称为“三南”,素有“毛南之乡”之称。 调查的目的:通过参与或了解当地民俗文化活动,结合理论了解和掌握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和特征,探讨在现代社会民俗文化存在的价值、局限以及发生的新变化,学会从多视角、多层面地把握、分析和判断社会民俗文化现象,从而培养我们人文观察的理念和方法,强化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四种能力的培育。 一、毛南族历史概况 毛南族是从古“百越”中的“僚”分化、发展而来的。史籍载,汉末至隋唐,毛南族同水族、侗族和仫佬族都分布在僚人居住的黔桂边境。在经济生活、文化习俗诸方面,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尤其是语言,毛南语同水语最接近,同侗语、仫佬语有四分之一左右词汇相同,这反映了他们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 宋代毛南族地区先后属羁縻抚水州和镇宁州管辖。明、清时代,毛南族先民由“伶人”分化出来,被称为“苦卖伶”,聚居在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南、中南和下南乡(通称“三南”)一带。 清末以后,由于逃荒、避难和另谋出路,一部分毛南人逐步迁离“三南”,分别到本县附近乡村,及宜山县、南丹县七圩乡、河池市拔贡乡、都安瑶族自治县等一些地方安家落户,建立村庄。至今,这些地方的毛南人约占本民族人口的8 %左右。 毛南族历史悠久,社会结构多元化,基本上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瓦解后直接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原因,原始社会的组织、生产方式、习俗和意识等残余,长期影响毛南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自唐贞观十三年(公元 6 3 9 年)起,出现了封建统治机构,同时残留着血缘组织"隆款"和部落联盟性质的“乡老制”。 二、毛南族的宗教信仰、崇拜和祭祀 毛南族信仰多神,往常进行各种敬神活动,诸神又分家神与外神两种,家神有祖宗, 灶王、财神(又土地神)、三界公爷、婆主(即圣母娘娘),社王、观音等。前五种神都写于一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