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翻译自从孔子去世之后,精要微妙的言论就断绝了,他的七十个弟子死后,经典要义的解释也就出现了分歧。因此解释《春秋》分为《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五家,解释《诗》的分为《毛诗》、《齐诗》、《鲁诗》、《韩诗》四家,解释《易》的也有好几家传了下来。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真假争论不休,诸子的学说纷纷混乱不清。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始皇对这种状况感到害怕,于是他们便烧毁文章以愚弄百姓。汉朝建立后,革除秦朝的弊端,大规模征收书籍文章,广开献书的门路。到孝武帝时期为止,书籍残缺,竹简脱落,礼节遭到破坏,乐礼被摧毁。圣上喟然感叹到:“朕很悲哀这些事!于是建立藏书的简策,设置了抄书的官员,内容一直到诸子传说,都充实到秘府。到成帝的时候,由于书籍散失的特别厉害,就派谒者陈农向天下征求分散的书籍。命令光禄大夫刘向查对订正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查对订正兵书,太史令尹咸查对订正占卜的书,侍医李柱国查对订正医药的书。每次查对订正完一部书籍,刘向就整理编目,概括其大意,记录下来把它上奏给皇帝。当刘向死了之后,哀帝又派刘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完成父亲的事业。刘歆于是总结所有书籍而把《七略》上奏给哀帝,所以就有了《辑略》,有了《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现在选取主要的部分,以使所收书篇更加完备。《易》说:“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纹彩和土地的适应性,近的就取自己的身体,远的就取之于万物,于是创造了八卦,以通达神明的德行,以模仿万物的性情。”到了殷、商之际,纣王身居帝位,却违背天意,摧残万物,文王作为诸侯顺天命而行天道,天人的预测可以得到并且能显现,于是重叠《易》的十爻,作了上下篇。孔子做了《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类共十篇。所以说《易》的道理是很深刻的,经历了伏羲、文王、孔子三代圣人,经历了上、中、下三个远古时代。到秦始皇烧书时,《易》因为是讲占卜的事情的,所以传授的人没有断绝。汉始皇建立后,田何传授《易》。到了宣帝、元帝的时侯,有施、孟、梁丘、京氏传授《易》学的被列入官府传授之学,而民间有费直、高相两家的学说。刘向以宫中的《古文易经》查对订正施、孟、梁丘的经,有的地方脱漏“无咎”、“悔亡”,只有费氏的经书与古文相同。《易》上说:“黄河中的龙马驮河图而出,洛水中的神龟背载赤文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