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困局 朱清时:首先感谢21世纪教育研究院邀请我作为本期新民教育讲坛的主讲嘉宾。衷心感谢各位听众来参加今天的讲坛。我今天讲的主题是求解中国教育的症结,但是教育面太大了,我只讲教育其中的一个部分,就是创新人才培养。 2008年 9月我卸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一年多来,反思我做校长的经验,参与国内各种活动的经验,我想我现在比过去更清楚的看到因为中国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上的一些误区,使得我们的教育面临很多问题,我就把我现在看到的,想到的告诉大家,作为抛砖引玉。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 60周年,60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如果做一个民意调查,评选大家认为60年来最不满意的民意是哪些?我想教育可能会是其中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现在用一些数字来刻画和反映一下我们国家教育发展的状况。 首先,这 60年来我国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发展。比如,在 1949年以前,中国的民国时期,共 38年,毕业的大学生总数是25万 5千人,如果用 38年来平均,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不到 7千人。今天我们知道,2008年中国授予博士学位是 5万多,世界第一,是民国时期大学生人数的7倍。200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 559万,是民国时期大学生的800倍左右,所以我们确实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们高等教育的规模增长了800倍甚至是近千倍了,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规模越来越大,意味着受教育的人数是越来越多,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教育培养是按比例发展的话,培养出来的拔尖人才、大师也应该是越来越多。但现在的情况就很尴尬,如果按照民国时期的人数来说,我们现在国内要培养出的拔尖人才应该就是有几千个像李政道、杨振宁、钱学森这样的大师了。然而回顾这60年我们还没有一个人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这些顶级大师相比。 2005年,温家宝总理去看望钱学森先生,钱学森先生就跟温家宝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科技发明创新来培养人才,没有独特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钱学森先生说了之后,温总理非常重视。2006年,温总理召集教育专家座谈,说去年看望钱学森先生的时候,他提出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办,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老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温总理说,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不是一般人才,我们现在培养的大学生都可以说是人才,是一般人才,钱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