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线与河滩修复的工程技术岸线与河滩湿地的修复以生态型堤岸为主,减少防洪等水利工程设施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干扰,保持水域与陆地生态系统过渡的连续性和可渗透性,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完善,加快生物多样性的恢复。1、生态堤岸的类型生态堤岸不仅指拥有茂密植被的自然河岸,还包括具有一定工程结构的的自然人工堤岸。根据人工干扰程度与结构材料所占的比重,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自然原型堤岸:运用自然物质形成坡度较缓的水系护岸,按土壤自然安息角进行放坡,并按每层厚 250〜300mm 逐层夯实,面层种植植被或铺设细砂、卵石,形成草坡、沙滩或卵石滩,利用植被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增加其抗冲刷、保护河堤的能力。自然原型堤岸建设中,河滩坡度、材料和植被群落的组建是技术核心。在操作时,需要考虑水深、流速、水位变化、河床材料等影响因素,根据水生生境的进化过程和演替规律,构建由沙石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陆生植物等组成的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多姿多彩的河岸生境和层次。(2)自然型堤岸:不仅仅依靠植物护岸,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设有鱼巢)等护底。或者在护岸植被成型以前,利用自然可降解材料护岸,保证植物在长成前不受水流侵蚀。自然型堤岸工程设计一般都较为隐蔽,或在水下,或埋于种植土中,表面和自然原型堤岸无很大差别。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自然性堤岸还可以试验性的采用一些自然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如椰壳、黄麻、稻草等。在堤岸植被成型以前可以防洪护堤,当植被长成并可以护堤时,这些材料已经降解,回归自然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也可以成为自然性堤岸的材料,如一些拆迁后的建筑垃圾可以填进石笼,也可以成为护堤的主要材料;还可以将废弃的轮胎应用于堤岸中。(3)生态结构型堤岸:为确保一些河段较大的抗洪能力,利用一些钢筋混凝土、耐水圆木、金属框架等材料为河堤主要构件,结合一些水生植物护堤。主要采用的有混凝土构件护堤,利用预制的混凝土构件建造河堤,在构件内种植水生植物,使堤岸具有一定的透水性。以上三种生态堤岸类型,每种类型根据其材料的特性,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实际应用中要因地制宜,与护岸植物配制相结合,以当地材料为主,以自然生态的理念与技术进行护岸的生态修复与重建。2、生态堤岸的主要模式(1)自然原型堤岸自然原型堤岸以自然河流堤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