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案 四年级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由于经济、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而被留在农村,与祖辈一起生活或寄养在叔辈朋友家或自我照顾,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有近 1 .5 亿农民离家在外务工,导致“留守儿童”总数达 2 2 9 0 多万,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心理健康及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最易出现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问题。分析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是目前这一群体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因素的分析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由父母长期外出远行所引起的孩子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而是社会、学校、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自身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 1、 社会因素。“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以致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2、 学校因素。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的消极影响。但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目前,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部分老师忽视了与“留守儿童”沟通,据调查,7 5 %的“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家访过,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3、 父母因素。“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地剥夺,同时,“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很少关注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和兴趣。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更多的是在物质上充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