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片复习 1 切片(感谢唐超同学对初稿进行修改) 1. 心肌萎缩: a) 心肌纤维变细。 b) 可见脂褐素颗粒沉着,多位于细胞核两端。 2. 肝脂肪变性: a) 肝小叶结构保存,未见紊乱。 b) 肝细胞体积增大,变圆。 c) 胞浆中有大小不等的空泡。 d) 细胞核偏在一侧,呈月牙状 e) 血窦变狭窄。 3. 脾细动脉玻璃样变性: a) 脾小体中央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小,甚至闭塞。 b) 增厚的管壁呈伊红均质状。 4. 淋巴结干酪样坏死: a) 部分淋巴结原有结构消失。 b) 结核病灶中出现明显坏死区,坏死组织呈红染均质颗粒状,原有组织的轮廓不能见到。 5. 肉芽组织: a) 切片中见大量新生毛细血管,管腔甚小,其内皮细胞体积较大,呈实心条索状或裂缝状,与表面垂直排列。 b) 毛细血管间有许多成纤维细胞,呈梭形或呈芽状,胞浆较丰富,细胞核呈椭圆形,包质粉红。 c) 基质因有水肿比较疏松,有以中性白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 6. 骨折愈合: a) 血肿形成,常出现轻度的炎症反应,早期可见骨髓组织的坏死。 b) 2~3 天后肉芽组织取代水肿,继而发生纤维性骨痂,一周左右可进一步分化,形成透明软骨。 c) 纤维性骨痂逐渐分化出骨母细胞,并形成类骨组织,以后出现钙盐沉积转变为编织骨。纤维性骨痂中的软骨也经软骨化骨演变为骨组织,形成骨性骨痂。 d) 编织骨由于结构不够致密,骨小梁排列紊乱,达不到正常功能需要。为了适应骨活动是的压力,编织骨进一步改建成为成熟的板层股,皮质骨和髓腔的正常关系以及骨小梁的正常排列结构也重新恢复。改建过程在破骨细胞的骨质吸收及骨母细胞的新骨质形成的协调作用下共同完成。 7. 混合血栓: a) 血管腔内或心内膜面有血栓附着。 b) 血栓中有血小板粘聚而成的小梁,呈粉红色均质条索状。小梁表面有少量白细胞附着。 c) 血小板小梁的周围为纤维素网,,其中网罗许多红细胞。 8. 肺淤血晚期: a)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壁变厚,纤维化。 b) 肺泡腔有水肿液和红细胞,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心衰细胞) 9. 慢性肝淤血: a) 肝小叶中央静脉扩张淤血。 b) 肝小叶中央区肝窦扩张及淤血,其两旁的肝细胞受压萎缩消失。 切片复习 2 c) 肝小叶周边区的肝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肝细胞脂肪变性) 10. 肾贫血性梗死:(凝固性坏死) a) 审皮质部有楔形梗死灶,梗死区内细胞结构模糊,胞浆均匀红染,胞核多消失,但原来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