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课程标准 所属系部: 基础医学部 适用专业: 护理学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机制及机体的机能、代谢、形态结构变化和转归的科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技能,能解释常见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从而具备一定的临床分析能力以及合作、沟通及协调能力,为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设计思路 围绕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以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依据对授课内容进行重组,突出常见病、多发病的本质及发生发展规律,为其学习护理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建议学时 40学时,其中理论课时 30学时,实验学时 10学时,开设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二、课程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熟悉常见病变的转归、结局。 了解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二)能力目标 初步具有临床病理观察能力。 具有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具备认真、科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尊重患者、关爱生命。 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要求及教学设计 序号 教学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教学设计建议 课 任务 时 1 病理学概述 1.掌握病理学的概念,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2.熟悉病理学在医学教育、临床护理和科研中的地位 3.了解病理学历史及研究方法 1.能描述病理学的研究内容,熟悉其对护理工作的意义。 1.课堂讲授 通过举例、板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理论) 2 组织的损伤修复与适应 1.掌握各种变性和坏死的概念、病变特点及后果。 2.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和肉芽组织的概念和特点。 3.熟悉创伤愈合的类型、过程。 4.了解影响修复的因素。 1.能用各类型损伤的形态学变化解释其临床病理联系 2.能在护理工作中识别正常和异常肉芽组织。 1.课堂讲授 通过板书、举例及对比,详细讲解常见损伤。临床病理联系可组织学生讨论,再由教师归纳总结。 2.观察常见损伤、修复与适应发生时的病理大体及微细改变 通过多媒体、显微数码互动形态实验或一般显微镜、模型、标本等识别常见损伤、修复与适应发生的病理大体及微细改变。 3(理论)1(实验) 3 局 部血 液循 环障碍 1.掌握淤血的概念及后果,血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