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7 第五节 登革病毒感染 一、学习要点 发病机理:病原体通过媒介叮咬侵入人体,形成两次病毒血症。病毒性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 促进性抗体的作用在登革出血热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通过传播媒介(埃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易感性与免疫力;流行特点:有地方性及明显季节性:夏秋雨季。 登革出血热分型(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征)及各型的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诊断依据:①根据流行地区,流行季节,短期内出现大量发热病者等流行病学资料;②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高热、全身骨、关节及肌肉疼痛、皮疹、出血、淋巴结肿大等;③实验室检查见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可临床诊断本病;④双份血清检查恢复期抗体滴度有4倍升高可明确诊断;⑤病毒分离可以分型及明确诊断。 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治疗:无特效治疗,主要措施为针对发热、出血及脑水肿的对症治疗。 二、复习题 ㈠ 名词解释 1. 促进性抗体(enhancing antibody) 2. 马鞍热(saddle fever) ㈡ 填空题 1. 登革病毒归为 科中的 属。病毒基因组为 ,共有 型血清型。 2. 主要传染源为 , 。 健康病毒携带者。 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主要发生于 季节。潜伏期通常为 天。 ㈢ 选择题 1. A1型题 ⑴ 关于登革热发病机制,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 B.形成二次病毒血症 C.病毒可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 D.病毒直接损伤作用是主要的发病机理 5 8 E.引起全身血管通透性增加而致病 ⑵ 登革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中毒性肝炎 B.尿毒症 C.心肌炎 D.急性血管内溶血 E.精神异常 ⑶ 关于登革热的治疗,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隔离至完全退热 B.应积极静脉输液 C.解热镇痛剂有利于本病退热 D.应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 E.发热病人均可使用酒精擦浴 2. A2型题 ⑴ 患者女性,39岁,广东佛山人,8月 17日入院。因发热伴皮疹、双下肢骨、关节疼痛 3天入院。体检:体温 39.3℃,皮肤有散在分布的斑丘疹,伴有痒感,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肝肋下仅及,脾未触及。周围血液白细胞数为3.8×109/L,红细胞为4.5×1012/L,血小板为7.8×109/L。ALT 300U/L,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流行性出血热 B.登革热 C.疟疾 D.钩端螺旋体病 E.病毒性肝炎 ⑵ 患者女性,29岁,广东人,6月 19日入院。因发热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