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竹简版《老子》 (参照郭沂著《郭店竹简于先秦学术思想》一书) 第一篇 道论,守道归朴的根据,讨论形上学问题。 1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焉。国中有四大,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 地之间,其犹橐龠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3 致虚,恒也;守中,笃也。万物方作,居以须观复也。天道员员,各复其根。 4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虫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扣,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然怒,精之至也。终日乎而不忧,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2 5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不管哪一方面) 6 反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 7 殖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群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二篇 守道归朴及其效果 1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孝慈。三言以为辩不足,或命之有所属:视素抱朴,少思寡欲。 2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白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 3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惨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也。 4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其事好还。 5 上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豫乎〈其〉如冬涉川,犹乎其如畏四邻,严乎其如客;袁止见 乎其若;敦乎其如朴;混乎其如浊。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6 为之者败之;持之者远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持,故无失。临时之纪,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人之所过。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7 道恒无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 4 之朴。夫亦将知足,知足以静,天地将自定。 8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易之,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无为而不轻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