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农业发展障碍及措施摘要:华北地区一些自然或社会人为因素严重制约了华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华北地区的旱涝,盐碱水资源短缺等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本文将对华北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然后进行分期整理出其解决的方法本文将主要介绍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的发展提出华北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和开发对策。参考文献《中国地理》关键词农业发展因素解决方法华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华北北西南三面环绕的山地屏障;东部有山东丘陵;广阔的黄淮海平原则由山麓至滨海形成三大平原地带:①山前洪积-冲积平原;②冲积平原;③滨海平原。本区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东北、西北、东南和中南的中央枢纽,又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主体部分。本区地处中国第二大平原华北平原,又是首都北京所在地,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是中国北方经济重心。水资源短缺是本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农业关系华北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足,降水集中夏季,雨热同季。≥10℃积温4000~4800℃,由北向南、由高地向低地逐渐增加,大部分地区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广大的平原地貌与雨热同季的气候,为本区提供了优越的农业自然资源条件;但地表排水不畅、盐土广布以及春旱夏涝,是本区形成旱、涝灾害、土地次生盐渍化和农业生产不稳的主要原因。历史上华北区是中国农业发达而且农业自然灾害严重的一由于华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人为原因导致了华北地区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的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华北地区总体的问题(1)、华北地区寒潮的成因:在北极地区由于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热量少,常年冰天雪地。到了冬天,太阳光的直射位置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北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强,范围扩大,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寒潮的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寒潮的应急和抢险工作;2.注意防寒保暖;3.农业、水产业、畜牧业等要积极采取防霜冻、冰冻等防寒措施,尽量减少损失;4.做好防风工作。(2)华北地区干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①水热条件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春旱严重;②冬季风的通道;③接近沙源地;④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①是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③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资源缺乏。解决措施1.(开源~):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海水淡化,合理开采地下水2.(节流~):减少浪费,提高水的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3.防治水污染(或者是治理水污染,保护水源)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水意识5.调节产业结构(3)华北地区洪涝的原因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滦河冲积而成,故又称黄淮海平原。黄河下游天然地横贯中部,分南北两部分:南面为黄淮平原,北面为海河平原。近百年来,黄河在这里填海造陆面积2300平方千米。平原还不断地向海洋延伸,最迅速地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平均每年2~3千米。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东部沿海平原海拔10米以下。自西向东微斜。主要属于新生代的巨大坳陷,沉积厚度1500~5000米左右。平原多低洼地、湖沼。集中分布在黄河冲积扇北面保定与天津大沽之间。由于黄河挟带大量泥沙,河床逐年淤高,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4公尺,有的地方高出10公尺,而历代对黄河疏于防治,以致黄河决溢、泛滥、改道频繁。黄河下游河道的改道迁徙又影响海河水系和淮河水系的宣洩,使华北平原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浅平洼地,排水不畅,加重了洪涝威胁。低平洼地还容易使土壤盐碱化。1949年后进行了改造治理。1949年以来,黄河下游1,800公里长的大堤每年都维护培修,保证了黄河30多年的安全行洪。还在黄河两岸放淤造田,治碱改土,引水灌溉。淮河、海河也得到大规模的治理(4)、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①由于气候干旱,土壤疏松干燥,风力对土壤的侵蚀越来越严重;②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下,人们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森林,使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