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摄平声上声去声入声通一东独用一董独用一送独用一屋独用二冬锺同用二宋用同用二沃烛同用三锺二肿三用三烛江四江独用三讲独用四绛独用四觉独用止五支脂之同用四纸旨止同用五寘至志同用六脂五旨六至七之六止七志八微独用七尾独用八未独用遇九鱼独用八语独用九御独用十虞模同用九麌姥同用十遇暮同用十一模十姥十一暮蟹十二齐独用十一荠独用十二霁独用十三祭十四泰独用十三佳皆同用十二蟹骇同用十五卦怪夬同用十四皆十三骇十六怪十七夬十五灰咍同用十四贿海同用十八队代同用十六咍十五海十九代二十废独用真十七真谆臻同用十六轸准同用二十一震稕同用五质术栉同用十八谆十七准二十二稕六术十九臻七栉二十文独用十八吻独用二十三问独用八物独用二十一欣独用十九隐独用二十四焮独用九迄独用山二十二元魂痕同用二十阮混很同用二十五愿慁恨同用十月没同用真二十三魂二十一混二十六慁十一没二十四痕二十二很二十七恨山二十五寒桓同用二十三旱同用二十八翰同用十二曷同用二十六桓二十四缓二十九换十三末二十七删山同用二十五潸同用三十谏同用十四黠同用二十八山二十六产三十一襉十五辖一先仙同用二十七铣同用三十二霰同用十六屑同用二仙二十八狝三十三线十七薛效三萧宵同用二十九筱同用三十四啸同用四宵三十小三十五笑五肴独用三十一巧独用三十六效独用六豪独用三十二晧独用三十七号独用果七歌戈同用三十三哿同用三十八个同用八戈三十四果三十九过假九麻独用三十五马独用四十禡独用宕十阳唐同用三十六养同用四十一漾同用十八药同用十一唐三十七荡四十二宕十九铎梗十二庚耕清同用三十八梗同用四十三映同用二十陌同用十三耕三十九耿四十四诤二十一麦十四清四十静四十五劲二十二昔十五青独用四十一迥独用四十六径独用二十三锡独用曾十六蒸同用四十二拯同用四十七证同用二十四职同用十七登四十三等四十八嶝二十五德流十八尤侯幽同用四十四有同用四十九宥同用十九侯四十五厚五十候二十幽四十六黝五十一幼深二十一侵独用四十七寝独用五十二沁独用二十六缉独用咸二十二谈覃同用四十八感同用五十三勘同用二十七合同用二十三覃四十九敢五十四鬫二十八盍二十四盐添同用五十琰同用五十五艳同用二十九叶同用二十五添五十一忝五十六三十帖二十六咸衔同用五十三豏同用五十八陷同用三十一洽同用二十七衔五十四槛五十九鉴三十二狎二十八严凡同用五十二俨同用五十七酽同用三十三业同用二十九凡五十五梵六十范三十四乏明代莞籍诗人韵部研究摘要:考察明代莞籍诗人用韵,并与《广韵》对照分析韵部之间的分合,归纳出22个韵部:9个阴声韵部,9个阳声韵部,4个入声韵部。明代莞籍诗人韵部系统既不同于历代诗人奉为圭臬的《广韵》音系,也不同于代表当时官话音系的《洪武正韵》,具有独特性。关键词:用韵研究;明代;韵部H109.2通过诗文用韵考求韵系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清末张其淦先生编录的《东莞诗录》1,共65卷,收集了815家诗人的诗歌共五千多首,反映了东莞从宋到清末800余年诗歌的发展状况。第四卷至第二十三卷为明代诗人诗作,我从其中稽录了籍贯确凿的诗人215位,诗歌1216首,分析出1485个韵段。在尽可能对文献本身进行核查校正的基础上对这些韵段进行研究,归纳出22个韵部。其中,9个阴声韵部,9个阳声韵部,4个入声韵部。确定韵部分合的标准,我们参考了李义活教授的方法,“一般的说,两韵(或两组韵)通押次数占了它们出现总数的10%以上,即应视为同用,不足10%,但有两次以上通押者,应认为有混用趋势。当然,任何标准在衡量具体事物时都可能遇到某些特殊情况,这时只能灵活掌握。比如甲乙两(组)韵,甲组韵出现次数非常多,乙组韵出现次数非常少,二者之和可能很大,通押次数与它相比达不到10%,但就乙(组)韵来说,通押次数占了自己出现次数的很大比例(比如50%以上),这时候也只好定为同用。”2即达到标准一或标准二,可视为同用:标准一:AB通押韵段总数/(A韵涉及韵段总数+B韵涉及韵段总数-AB通押韵段总数)≥10%标准二:AB通押韵段总数/A韵涉及韵段总数≥50%一阴声韵阴声韵8个韵部:歌戈部、麻车部、支微部、齐迷部、皆来部、尤侯部、鱼模部、萧宵部、豪毫部。1、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