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精神调查报告“两弹一星”精神调查报告 “两弹”,一个是核弹,核弹包括原子弹和氢弹,还有一个是导弹。“一星”就是人造卫星。1999 年 9 月 18 日,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发表讲话,将“两弹一星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二十四个字。 而“两弹一星“精神的代表人物,就不得不提到钱学森与邓稼先两位鞠躬尽瘁的爱国元勋。参观了与之相关的纪念馆,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我对两位元勋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36 岁便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被美国人称为“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 3-5 个师的兵力”。他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孜孜追求以“两弹一星”为重要标志的新中国“强国梦”,坚信“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同样能造得出来”。 1947 年 2 月,刚满 36 岁的钱学森因在空气动力学、火箭飞行理论、数学等领域的优异才能,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当年,在麻省理工学院,每个系一般只有 2-3 名终身教授,而且是担任副教授不少于 3 年时间的人。而钱学森只当了 1 年的副教授,并且是第一个走进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行列的中国人。 令人惊讶的是,钱学森在大学学的专业并不是航空工程,而是铁道工程。1929 年,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1934年夏,23 岁的钱学森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报考清华大学公派美国留学,争取到“航空门”唯一的一个名额,从此“改行”。 钱学森的“改行”不是偶然的。1931 年,日本帝国主义已开始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2 年上海又爆发了“一二八”事变。日军的狂轰滥炸让钱学森痛心地意识到,没有强大的航空工业,中国只能任人欺负。国难当头,他毅然决定改变学习方向,投身航空工业。 在麻省理工学院,钱学森仅用一年时间就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36 年,他又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在世界著名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指导下,从事航空工程理论和应用力学的学习讨论。他和冯*卡门共同制造的著名的“卡门-钱近似公式”,在航空科学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此时的钱学森,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力学界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 然而,他的回国之路,却是那样的艰辛。 1950 年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