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心得 当我读到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时,我感到很压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到现在都不清楚我要干什么,我应该是一位随波逐流的人,都是追逐社会的利益所趋。学习也要跟大家一样不管专业是不是自己喜爱的,只要这个专业热门,可以猎取更大的社会利益,分得更大的社会蛋糕,我和他们就会毫无反顾的去学,其实才发现自己压根就不了解,不喜爱,只不过在追逐别人的脚步,追逐别人的声音。等到自己开始学习那些所谓的热门专业课程时才发现那不是我的爱好,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常常试着抵抗,才发现这个社会是多么顽固,我常常反思为什么那么多人即使不喜爱的东西也要去追逐,才发现这个社会舆论的可怕,才知道众口铄金的可怕,社会说这样东西行,这样东西就行,不行也行,说这样东西不行,行也不行,也许只有干百年后才知道什么行什么不行吧,后人也只能做事后诸葛亮吧。这篇文章应该是我们所能看到马克思最早也可以说是最短的一篇文章了,也是我看得最全的一篇,比起他未来受到高度重视的那些鸿文以及浩如烟海的关于那些鸿文的讨论文献,这篇文章并没有受到很大的重视,然而,事情就是那么奇怪,恰恰是这篇短文里隐藏着马克思之所以成为马克思的秘密。这篇文章展现了马克思高尚的人生境界,潜藏的需有待未来去验证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那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这些精神上的特质恰恰是后来者应该讨论和吸取的东西,因为他们是与马克思的学问有着内在统一性的东西,脱离了这些精神去讨论马克思的学问就如同讨论那被从身上砍下的手一样,就再也不是那双活生生的手了。后来者为什么很难站到巨人的肩上,可能与对这种精神的忽视是有很大关系的。 首先,为人类或者说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构成了一位伟人一生不断奋斗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在动力。爱人民是学习的动力之源,这句话可能会受到不少“聪慧人”的嘲弄。那么请看看下列事实吧,马克思,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琴纳,罗素,列宁,毛泽东,曹雪芹,鲁迅,邓稼先哪一位不是以自己的一生在实践着这一精神,而那些嘲弄他们的“聪慧人”呢,追名逐利,得意于一时,却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人生的要义,短利,小利,私利使他们失去了本应取得的人生更大的幸福。通常的后来者在伟人知识的宝库里获得莫大收益时,却往往忘记去继承伟人的精神财宝,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一方面,它使后来者学的有限,还有可能走入迷途,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是违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