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词女性形象分析 前言 《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该词集百分之八十三都是描写女性或描写与女性有关的闺帏绣阁,从文化学上看,可以说该词集凸显了女性文化。但是从词的创作主体上看,没有一个是女性,全是清一色的男性。在温柔敦厚的教养下士大夫写出了这么多的“淫词艳曲”,不能不值得注意。士大夫没有按照传统诗教观念来填词,一是因为词的社会功用——词被认为是末技小道,另一个原因就是士大夫本身想通过这些“淫词艳曲”来纾解自身的困惑与矛盾。花间词近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晚唐五代广泛的社会文化研究方面,而对于文人自身的一些原因则是很少涉及。这样对于花间词分析就不完整,没有看到花间“淫词艳曲”所塑造的形象背后的隐藏自身的问题。本文就通过分析花间词女性形象来了解文人士大夫的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困惑。 一 花间词女性形象的形式特征 花间词题材相对于诗文来说其题材是狭窄的,壮丽的山河,纷繁的社会风俗人情很少进入,多关注闺阁绣帏与“谢娘心曲”。 花间词人这样沉迷于闺阁绣帏,趋向热闹的歌舞场合,惯向花丛去,因此他们所塑造的形象多与女性有关,并且是带有世俗的风情。这也难免在词中排比艳色,以及形成富丽堂皇、红香翠软的外在题材特征和绮丽的风格特点。 《花间集》共收录了十八词人,共计五百首词。其中有411首是关于女性描写的,占全集的83%。即使其它 89首也多少提到了关于女性一些特征,只是其主题不在于描写女性情感与外貌等。花间词主要在于描写女性,因此就词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形象:一是歌妓舞女形象,二是闺怨者形象,三是纵情者形象, (一)歌妓舞女形象 词是伴随着燕乐的兴盛而兴起的。词的产生就是为了配合燕乐而进行歌唱的歌词。在筵间的女子自然是歌妓舞女,她们的歌声舞姿、形貌体态是筵间“王孙公子”最熟悉不过的。为配合筵席的燕乐,就必须有一定的描写对象作为歌词的内容,眼前的歌妓就是最好的题材。从词的产生来看最主要是应歌,应付眼前的欢乐场景。可以说自温庭筠以后至北宋的相当长的时间内,词都是应歌,为歌妓的歌唱而作,描写眼前的歌妓舞女。这一类形象是词产生之初的主要形象。 从《花间集》中的词人来看绝大多数都有关于歌妓舞女的描写。虽然只有六首的尹鹗和鹿虔扆,也有对歌妓舞女的描写。如尹鹗的《临江仙》其一“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昔年于此伴萧娘。相偎伫立,牵惹叙衷肠。 时逞笑容无限态,还如菡萏争芳。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