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史略(上篇)【提 要】就我国经济学界来看,有关产业经济学的著作已问世多年,但产业结构史著作迄今尚未见到。产业结构演变史讨论不仅是进一步进展产业经济学的基础,而且由于它是整个经济史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于进一步进展经济史讨论和经济学的讨论也都是必要的。作者于近期出版的《产业结构演变史》填补了该领域空白。该书以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的变革作为产业结构演变史分期的主要标准,在大部分时期都以社会生产力的变化状况作为第二位标准,在个别时期还以政治因素作为次要标准。这样,新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史的分期就是: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产业结构——经济恢复时期的产业结构(1949 年 10 月-1952 年);第二,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产业结构——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建立时期的产业结构(1953 年-1957 年);第三,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产业结构(一) ——“大跃进”阶段的产业結构(1958 年-1960 年);第四,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产业结构(二) ——“文化大革命”阶段的产业结构(1966 年-1976 年 9 月);第五,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结构——从实现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阶段的产业结构(1979 年-2024 年);第六,以经济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产业结构——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产业结构(2024 年-2024 年)。本文是这部总字数约 56 万字的著作的简述。【关键词】 产业结构;经济史;产业经济学;基本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政治因素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产业结构:经济恢复时期(1949 年 10 月-1952 年)(一)改变产业结构失衡的纲领1949 年 9 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其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起过宪法作用。《共同纲领》提出的进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总目标为:“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沟通的政策,达到进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国家应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化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进展。”《共同纲领》还具体规定了经济恢复时期进展各次产业的任务,它既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