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倾向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倾向_第1页
1/10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倾向_第2页
2/10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倾向_第3页
3/10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倾向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教育传统、思维方式、形上追求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倾向。作者认为,与西方文化比较,中国传统文化高扬人文精神,极力将人生艺术化、审美化,西方文化则高扬科学精神,极力将人生科学化、逻辑化。这种不同的偏向显示了两种文化的各自特点,其优点与缺点都包含在各自的特点之中,现代新文化建设正是对以上不同特点的扬弃与综合。关键词审美倾向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作者简介聂振斌,1937 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讨论所讨论员、讨论生院教授。勿庸讳言,中国文化为华夏汉族所首创,并且在保持进展这一文化传统中,华夏汉族始终处于主导的、中心的地位。华夏汉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同周边的兄弟民族频繁交往,互通有无,不断融合,而通婚与混居则是融合的重要途径。在这种民族友好往来中,华夏汉族都比较主动、自觉。一方面,从兄弟民族中吸取文化营养,进展自己;同时又把自己的先进文化毫无保留地传播、渗透到兄弟民族中去,使其“同化”,共同前进。华夏汉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之间,也有战争、也有武力征服的时候,但它不因自己的强大而掠夺异族人充当自己的奴隶,这与古希腊各城邦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它也不因自己的文化先进而强迫异民族接受,没有文化侵略之谓。这一点与西方文化也是很明显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与制造这种文化的华夏汉族一样,具有浓厚的亲和力和同化力(或曰软化力),很少有西方文化那种机械性与排他性。在这种文化熏陶下,造就了中国人一种甚为宽大的民族观念,不以狭隘的血统界线自封自限。尤其是华夏汉族,因其抱着宽大通融的民族观念,才能不断地与它周围的民族融合,华夏文化也才不断地扩大其影响范围,民族与其文化是互为因果的。正如钱穆所说,以华夏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他既没有不可泯灭的民族界线,同时亦没有不相容忍的宗教战争。魏晋南北朝时代民族新分子之羼杂,只引起了中国社会秩序之新调整,宗教新信仰之传入,只扩大了中国思想领域之新疆界。在中国文化史里,只见有‘吸收、融和、扩大’,不见有‘分裂、斗争与消灭’。”(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 1994 年版,第 151—152 页)他又说:“在西方史里,同一雅利安民族,随着历史进展,而相互间日见分歧,结果形成许多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的小派。直到现在,若非先认识此各支派的界线,便无从了解西洋史。但在中国,则上古时代,虽然有许多关于民族或民族间的分别名称...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倾向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